治霾应变“单打独斗”为“联防联控”


治霾应变“单打独斗”为“联防联控”

刘纯银

人大代表宗庆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环保目前存在收费太多,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其实雾霾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西方国家汽车比我们多,烧煤比我们多,但是空气污染比我们少,这说明污染是有解决方法的。相关部门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光收费。34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各地也加大治理雾霾力度。如仅南京市农委曾拿出1.6亿 解决秸秆焚烧与利用问题;上海市在今年的治霾清单上,多个目标已经明确,措施也将更为有力,包括对现有的黄标车和中小锅炉全部淘汰,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年度调整数量增至1000家。同时,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征求意见,计划设水、大气、土壤、固废等8个专项领域和若干保障措施,安排220余个项目,预计总投入约10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但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大气污染形势相当严峻。这不,继2013 年、2014 年全国“两会“上,希望国家和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雾霾治理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呼声后,“防治雾霾,留住蓝天又成为今年“两会”5个民生“关注点”,甚至有不少代表委员直言不讳地说:污染天气现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难怪有人说:如何应对和防治空气污染危害,现已成为全社会、全民高度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

笔者认为:大气污染和其它污染一样,并非一日形成。特别是大气的流动性、扩散性使得大气污染能够长距离传输,跨省市、跨区域的大气污染传递是难以避免的。这就昭示着雾霾防治要破除现有的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障碍,改变过去各扫门前雪的做法。正如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所指出的: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缺乏大气污染防治的区域协作机制,只提到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未涉及如何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导致行政辖区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治污合力。更何况中外有许多加强区域之间的联合防控,被检验和证明是当前阻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如北京APEC 会议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京津冀等华北地区多省市步调一致,各尽其力,联防联控,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保障蓝天措施。还前些年的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空气质量保障管理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对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保护大气环境、防治污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当前霾污染防治更是对大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正如宗庆后代表所说:空气污染问题而采取了汽车限购和限行措施,实际上治标不治本,车照堵,空气照污染,而汽车限购车牌拍卖动辄几万元,不仅增加了民众的生活负担,还抑制了内需,影响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真心期待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要求,确立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理念、新原则,把遏制解决区域大气污染蔓延作为重点,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准入标准,统一排放标准,统一车辆标识,并同步进行实施,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联防联控,这样才可能达到治霾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闻链接:http://env.people.com.cn/n/2015/0304/c1010-2663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