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产品国内消费堪忧


 

蜂产品国内消费堪忧 
 
  文/查钢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篇就提到了蜂蜜。片中,白马占堆采集的西藏林芝蜂蜜,其卖点有“西藏”、“高山”、“无污染”、“纯净”、“野蜂蜜”、“天然”等,在一线城市,至少可以卖到1000元/斤以上。而这种长在离地面40米以上,高山植物高达10层楼以上的蜂蜜,因其稀缺性,更可达到2000元/斤以上。
                                  
      这几年,国内外市场对蜂产品的需求量稳步增长。随着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利用,并不断向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方向发展,以花粉为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成为当今花粉深加工的一个发展方向。蜂蜜畅销不衰,国内外市场供求缺口逐年加大,蜂胶药用价值很高,应用范围广泛,是全球大型制药集团开发治疗咽喉炎、预防感冒等药物的原料,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的蜂胶制品和复合蜂胶制品将成为开发重点,蜂王浆营养价值高,产量少,蜂房是中药材市场上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中药品种之一,蜂蛹也成为医药、保健企业开发的重点。蜂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蜂行业还纠结于上个世纪的地大物博,至今蜂行业还属于初级的农产品阶段,而并未形成完善的蜂产品产业链。虽然从客观上看,从业人员过百万,但都属于蜂农阶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养蜂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蜂产品原料工厂”,然而在国内被视为“落后、原始、不珍惜”的蜂产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消费环境堪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社会关注度不高 
 
      养蜂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总值在食品行业中所占比重较小,规模化发展和科学普及研究远远滞后。中国蜂产品协会只是半官方组织,权威性和公信力有限,全国知名蜂企业都是协会的领导成员。协会组织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既是标准的制定者,又是标准的执行者,谁指导谁?谁督导谁?
      2005年,国家出台蜂蜜强制性标准,2008年修订完善。2010年12月29日,农业部发布《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是第一部针对养蜂业的发展规划,具有纲领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还在为了解决蜂行业的根本生存问题而努力。
                                  
技术创新力薄弱
                                  
      各国均有蜂产品以及养蜂机具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发达国家对此要求更高,不断制订新的技术标准以保证和提高蜂产品质量,尤其是在农药残留和抗生素残留问题上将提出更加苛刻的技术标准。而我们在技术和标准上一直没有突破,总体上看,蜂蜜产品的附加值还没有突破性提高,远远没有形成产业化。加上蜂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不足,市场并未按国标受到有效监管,更不必说强制执行。
      蜂产业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重视。日本从事蜂产品研究的社团及企业约占15%,大学约占30%,科研机构约占15%,医疗机构等约占40%。大学、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参与率约占85%。从事蜂产品研究的专家、学者60%以上是教授、博士,他们依托大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对蜂产品进行了长期、广泛的研究,日本蜂胶协议会仅投入到蜂胶动能性动物实验的资金就达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00万元)。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大多以基础加工和原料出口为主,自身有科技研发能力且与科研机构横向合作的不多。这种技术创新投入力量不仅限于蜂行业,也表现在整个市场的创新意识上,有调查称,国内保健食品行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年产值的1%,费用还多用于产品申报。
                                  
行业松散群“蜂”无首
                                  
      蜂产品加工业准入门槛低,有上千家企业进入,企业散而小,产值过亿元的凤毛麟角;虽有品牌但都不强势,全国性品牌稀少,绝大多数品牌散落在区域市场,缺乏行业老大;各区域对行业标准的执行和理解不一,伪劣产品不断出现,竞争混乱。
      这个行业并不缺乏老大,问题在于,老大的生存也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受经营战略制约和农业扶持政策影响,自身力量并不强大,老大偏于一隅,自然带动不了行业整合和联盟。加上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有限,前些年评出的全国十大知名蜂产品品牌都未走出地域市场,这种“战国时代”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

有发展无突破
                                  
        环境污染,资源减少,农药滥用,我国养蜂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缺乏抱团取暖意识,进入逆水退行、越退越远的无奈困境。天生的产能劣势使蜂行业无法规模化。遇到蜂业灾年,全国蜂蜜歉收,严重损害蜂农利益,许多蜂农无奈改行。
      长期以来,中国蜂蜜的一些出口企业以“数量扩展,低价竞销”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中国是世界蜂蜜出口大国,但处于产业链低端,没有市场定价权和发言权,对外贸易利润微薄。蜂产品在国际市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出口价格、质量、数量均受外商牵制,中国无自主权,也无自控权。
在国际贸易中,蜂蜜原料出口国主要有中国、阿根廷、墨西哥、巴西、越南等,蜂蜜成品出口国有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等。这些国家出口的蜂蜜产品以成品小包装为主,凭借国内雄厚的财政补贴和贷款,以及完善的机械化、信息化配套设施,出口价格远远高于世界蜂蜜出口平均价,有时甚至是世界蜂蜜出口平均价的几倍,目标为高端市场。
       国内蜂蜜市场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规范,稀薄蜜、劣质蜜、掺假蜜仍在泛滥。恶性的低价竞争,背离产品价值,质量难保证,企业难盈利,行业难发展。近年来,我国蜂蜜造假正在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销售手段也花样百出,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整合力不足
                                  
       蜂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泛,蜂蜜是全球提倡食用绿色环保食品运动的一部分,但蜂产品行业的整体实力严重落后,国内长期存在重经商、轻科研的现象。蜂产品关联企业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继续从事蜂产品原材料的分装与销售,这是主流,但都是原始级加工,在没有创新技术和消费者品牌认同的情况下,即使掌握了生产资源,也只是代工厂;另一方面,转向蜂产品的原料成分深加工,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方向发展,但蜂产品无法像英特尔那样,保留自己的品牌个性,往往成全了品牌,淡化了自己。如有99%的前列腺患者不知道前列腺药物中都含有花粉成分,分不清蜂蜜和蜂蜜制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那么什么才是全局?又由谁来谋?
                                  
有科普无共鸣品牌
                                  
      长期的科普式传播让蜂行业陷入迷茫:离开了科普,蜂产品如何推广?蜂蜜、蜂花粉、蜂王浆,是品种还是品类?说历史,还是讲营养?这种包打天下的科普文化没有错,问题是消费者记不住。笔者认为,科普传播只是公众行为,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但对蜂企业和蜂产品销售而言,没有核心利益价值点,怎么形成品牌,更何况是要形成企业独特的个性化品牌价值。
                                  
销售原始平台单一
                                  
     这几年,电子商务崛起,实体店逐渐由产品营销向服务营销、感动营销转型,蜂产品能做好吗?线下市场现状是:蜂产品店逐渐成了日杂店,反正是社区生活,能卖什么就卖什么;成了茶叶店,茶叶与蜂产品各一半;又是性保健品店,成人用品与蜂产品一样的小家小户;有的干脆是附属品,粮油店有,保健食品店有,连开放式市场也有……无一例外的是,包装简单,散装自由,现场手工调配,任性随意。
(下期将探讨蜂产品行业复兴大计) 
 
 
                            
(本文版权归医药经济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