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与原子是世界之砖——《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一九
18.阴阳与原子是世界之砖
天地万物有根有源。面对复杂的万物,西方哲学思想讲万物的“本原”,从变化中去找不变,从多样性中去找统一;东方哲学思想讲万物之“道”,寻找天地运行的共同道路,追溯源头的一。可以打个比喻,世界到处有房屋和形状各异的大楼,房和楼的共性是“砖”。东西方的智者们要找到宇宙之“砖”。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20年)认为,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由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星云。原子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是坚实的、看不见的、数量无限的东西。今天的西方科学已经证实,宇宙是由组成92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因此,西方人骄傲地说,原子是宇宙之砖。
战国时期的老子(约公元前400年)提出“道”的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用今天人类掌握的知识来解读,源头的“一”和“道”是什么呢?把保持万物性质的最小颗粒定位在原子虽然不算错,但是并没有追到源头,近百种元素的原子远远不能称为一。宇宙万物的“指纹”是光谱,光谱具有唯一的性质,而光谱是由于电子不同振动频率产生的。电子是撑起原子内部虚空的外皮,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外形和性质都是由电子承担的。进一步研究得知,电子带电荷,电荷只有一种,正负电或阴阳电只是电子的运动状态不同,电子的电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永远是恒定的。这样看,电子这个“一”同时具有阴阳两种状态。宇宙万物是由“电子一”这种阴阳状态形成的。至此,人类可以骄傲地说,阴阳电子是宇宙之砖。
西方人喜欢从结构上看世界,如原子、机械、基因、病灶等,追求物和形。东方人喜欢从相互关系上看世界,把世界看成是阴阳关系。以今天的水平来看,世界只有物和场两种东西,物有形,场虚空,然而,物的有形运动,背后都是无形场的相互作用。若只看重物的形,物是死的,只有理解到相互作用才能认识到物是活的。现代西方科学理解不透,生命、思维、生理和疾病,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上犯低级错误,其根源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观”静态看世界。东方人在两千多年前有“天地之道”“阴阳”“古中医”等正确认识,原因是既看到物,又看到相互关系,动态看世界。组成我们眼前事物的最小物是电子,电子本身具有阴阳两态,我们周围的世界,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都是具有阴阳两态的电子,而光就是阴阳两态电子受激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