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这几天最大新闻就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播出,反响之大绝对超乎大家的想像。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涨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一直在快速、持续恶化,空气污染首当其冲,自PM2.5有了合法身份(美国大使馆率先测量和公布时还引起了不一的反响)之后,雾霾天气快速恶化,去年就出现了“溜狗不见狗,只知绳在手”的情形。
与空气污染一样严重的是水体污染,记得在我小时候,北京郊区随便下挖个几米就可以见水,那水之清澈绝非现在的视距水可以比拟的。如今在我老家,要打到200米才能出水,而且出水量有限的同时,水面上经常浮着一层油一样、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还经常散发一种异味。
我们的土壤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当年北京化二搬迁后进行房地产开发,还换过土的;现在不少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铅、铬等重金属。
北京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占绝对优势,尽管大家都认为北京不是什么宜居城市,但谁都舍不得走,汪峰的《北京北京》就直白讲了大家的心声——“死了也要埋在这里。”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播出,给了人们正视空气污染的窗口;面对如此严重的污染,政府、企业和百姓都得做点儿什么——在污染治理方面,大家都得抬轿子,不能只是坐轿子。
对比
柴静的短片提到了倪维斗和江艺两位院士,都是我们系的教授。
1990年前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倪教授当年就对取消能源部表示不满,倪院士就讲了能源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指导和协调。
1990年前江亿教授在内蒙赤峰做了第一例热电联产,做到了高效和节能。那时得做垂直和水力平衡,讲能源的有效、适度使用;江教授当年首创地铁自然通风降温(不用制冷设备),领先全国。
30年过去了,GDP已经增长多少倍了,而中国GDP单位能耗还是日本的4倍,再加上污染处理设备的有名无实,污染逐渐加重是必然的。
就在二十年前,各种水量、风量的平衡是机电安装专业的基本功,如今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很少见到有人认真做了——能源费用不高的结果造成了大家没有节能的欲望,而能量消耗结果都是污染,清洁能源也如是。
未来
柴静的短片中,提到生产一吨钢增加的污染处理费用要100多元,而在最低谷时,生产一吨钢的净利润只有一毛几分钱(夏斌),如此看来假如依规安装污染设备的话,钢材的生产早就是亏本生意了。
柴静的举动引起了公众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让许许多多对空气污染意见很大却又人微言轻的人看到了期望;也给了大家压力,毕竟没人能够一刻不呼吸。
期待这次不是一阵风,而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哪怕一点一滴的也行。聚沙成塔、水滴石穿之后,天会变蓝、水会变清,北京会再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