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不愿意参与国际赛“马”?
------一位研究生调查国际市场各国商品竞争后得出的中国问题!
汪华斌
昨天有个学生写了篇国际市场的文章,主要是谈国际市场上各国商品竞争的情况;这位研究生看出如今国际市场的规律性,他说国际市场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国家的强势体现;如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美国是军工产品大国;即使日本这样的小国,竟然也是日本制造的出口量最大国之一。可是考察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状况,竟然是中国制造快要销声匿迹了;因为现在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不具有大国的竞争力。至于能源更是中国进口国的体现,根本没有能源创造财富的概念;而军工产品好像也不是中国经济的来源。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中国竟然主动不参与国际赛“马”了;他说现在的中国好像除了是劳工出口大国外,中国产品竟然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被人淡忘。
我无言以对,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国企参与过很多国际竞争;但绝大部分都是以“交学费”而告终。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国企全心全意地垄断起国内民生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不讲竞争力但却能够年年增加效益的途径,因为我们社会的民生产品涨价权由政府控制;而国企与政府本来就是两个利益共同体。而港澳台与中国国内的民营企业虽然也有外向型商品,但却是越来越萎缩的市场份额;因为这些外向型经济的技术含量不高,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就失去了竞争性。就连当年军工转民的企业也曾在国际上红光过一阵子,但现在也绝大部分是退回了原来的位置。在这样全社会看好国内市场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中国制造也就慢慢退出了国际化竞争的舞台;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中国不参与国际赛“马”,而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能与国际竞争的“马”。
最近中国足球改革方案公开了,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赞扬;好像这改革真的能迎来中国队的世界杯冠军。然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足球圈里的两极分化,而且急功近利同样也是社会的共同点。更重要的并不是个人能力的公开公平竞争,而是方方面面关系的竞争;唯一不同的是足球圈与体育界相同还没有领导将伯乐与千里马聚集一身的现象,而我们社会其它方面全部是领导者将伯乐与千里马聚集自己一人身上;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造成我们今天的社会普遍存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况。也就是说通过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无论任何单位,全部都是领导自己既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同时还是本单位最快的千里马。表面上看这是改革的力量,使一个人具有双重能力;然而正因为如此,它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下降的原因;从而使我们社会任何时候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首先伯乐与千里马是两个完全不同能力的概念,所以根本不具有兼容性;如伯乐需要的是识别千里马,而千里马却是具有奔跑的能力;在我们社会改革掉了原来的三套马车体系后,领导因为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有组织推荐这样的程序;结果组织推荐还是基本等同于领导推荐。在这样的一种体制内,领导等同于被默认和推到前台的千里马;至少从我们社会的实际过程和结果来看都是如此。最后是领导们自己需要完成伯乐的职能,从而使千里马的职能倒成为了领导的兼职。
正因为我们社会的千里马并不需要履行千里马的职能,而只是享受千里马的待遇;于是我们社会这些自己将伯乐与千里马聚集一身的领导们就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拔千里马了,这也是我们社会最近披露的将军都能用钱买的内幕。试想将军是干什么的呀?将军是要履行作战指挥的人,应该具有相当专业技术的能力;而我们社会的将军竟然能够用钱买到,这样的将军还能打胜仗吗?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没有哪个将军愿意自己去用打仗检验自己的能力;而其它领域的千里马同样如此,都不愿意通过国际竞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竟然除了体育,没有任何领域敢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因为我们社会的足球屡战屡败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中国越来越淡出国际赛“马”的原因;因为我们社会的这些千里马全部只能在国内证明是“千里马”,而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恐怕连狗熊都不是;难道我们社会的伯乐真的具有与国际千里马比赛的能力吗?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说“千里马难求,伯乐更难求”。再加上我们社会对千里马不是公开比赛,而是由伯乐高高在上地评选;因为这是我们中国唯一的特色体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现在的各级领导沾沾自喜地真把自己当成伯乐了;哪怕是随心所欲地选拔,全社会都还是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伯乐;因为这就是权力的魅力。由于我们的各级领导自己首先就是千里马,所以他们绝大部分是按照自己的模式选拔千里马吗;你对伯乐没有感情的不选,你的能力超过领导的不选;你在千里马群中跃跃欲试的不选。正因为如此,只有伯乐式的千里马才会被伯乐选出;所以我们社会经过领导选拔出的千里马肯定是不会参与国际比赛的,因为还没有比就输是必然的。
千里马为何入不了伯乐的眼,这就是很多人对这些年改革的怀疑;因为我们社会有很多千里马都是领导这个伯乐的“绊脚马”,这就是我们社会难有真正的千里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