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可能,马克思所谓“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德文原音就是人不能够内循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这并非臆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一种商品不可能自己度量自己,而必须通过交换、借助于别的商品来进行。比如一个南瓜价值多少,肯定不能用南瓜来度量,因为一个南瓜就是一个南瓜,而必须借助于别的商品来度量,如一个南瓜价值两个西瓜,或一个南瓜价值三条丝瓜,或一个南瓜价值半本书。这里的逻辑就是注目礼:不能够循环自证!
——题记
注目礼是个“元概念”
注目礼是注目礼理论唯一的基本概念,意思极其简单,就是不能够循环“自”证。注目礼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国防大学宣传部部长卢周来博士称之为“元概念”,可能比形式逻辑三大基本定律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更基本。原因很简单,如果循环自证是许可的,不是一切皆有可能,而是一切皆能实现,心想事成。拿同一律来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同一,即“A就是A”,但如允许循环自证,A可是A,也可是B,还可是C,乃至于是任何东西,只要思想者愿意,他说A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他能够毫不费力自证。
注目礼其次才是一个最基本的人性概念。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常识,注目礼没有任何疑义和歧义,这正是它能够一举澄清众说纷纭的人性问题的原因。从不能够循环自证的极简意思出发,注目礼演绎出一系列基本含义,并进而解释天下事。之所以能够从一而万,原因在于注目礼架构了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人际博弈,或直接称关系,三者通用。由于不能够循环自证,“我”不得不及于人,追求别人的“注目”致“礼”,自然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演绎出人世万花筒——人世间有什么不是因相互作用而致呢?《共产党宣言》一开篇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毫无疑问,没有人际博弈,就没有人类历史纷繁复杂的一切。
既然注目礼概念能够从一而万解释天下事,那注目礼理论与人类既有的主要思想流派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不少朋友提到的问题,总体看,正应了一代儒宗陆象山一句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由于注目礼理论是从不能够循环自证的基本逻辑常识推演的,抓住了最根本,站到了最高点,以简驭繁,其他思想流派的合理观点不仅尽在其中,而且还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各在其位,各安其份。过去多年已论及注目礼理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颠覆、超越抑或说包容性发展,过去二三年又论及注目礼理论对西方主流政治学的颠覆、超越抑或说包容性发展,这里再简单讲一讲注目礼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循环自证
首先,马克思的人性论符合注目礼概念。马克思有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而易见,这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论,至少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什么意思?公有公的解释,婆有婆的阐释,相关文章不说成千上万,也确实连篇累牍,莫衷一是。不知德文原句如何表达,但从这一中文译句看,似乎有些学究气,不太好准确理解,尤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总体上,特别是结合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看,可肯定马克思在这里所表达的对人性的两点根本认识:第一点,人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己判定自己,自己肯定自己,一个人从自己单方面讲是没有意义的,即所谓“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要在一“单”字;第二点,人应该由己及人,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及价值,从人际关系中寻求自己的意义,即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在一“关系”。两相比较,第一点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更基本也更关键,第二点来自于第一点,正因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才不得不由己及人,才不得不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才不得不从人际关系中寻求自己的意义,于是就有了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际上,马克思的人性论不只是符合注目礼,简直堪称注目礼的另一种表达,极其可能,“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德文原音就是人不能够内循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这并非臆想,也非猜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一种商品不可能自己度量自己,而必须通过交换、借助于别的商品来进行。比如一个南瓜价值多少,肯定不能用南瓜来度量,因为一个南瓜就是一个南瓜,而必须借助于别的商品来度量,如一个南瓜价值两个西瓜,或一个南瓜价值三条丝瓜,或一个南瓜价值半本书。显而易见,商品的度量逻辑正是“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所包含的逻辑,也就是超越循环自证,用除南瓜之外的任何一种商品来度量南瓜的价值,是不是对等暂且不论,但逻辑上都说得通。自己注目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致礼自己,自己说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单个人自成一个意义世界——谁?在哪?在疯人院,是精神病!人的意义不能够来自循环自证,而必须超越单个人的内循环,而必须透过他人,这就是马克思人性论的核心——注目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