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5年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紧接着在10天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如此高速度的工作效率,实属罕见,即彰显了本届政府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又表明了将“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国拥有“世界工厂”的称号,源于本世纪的头几年。既有时代的特殊性,又有急功近利的经济思维在作崇。上世纪1997年代,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将笙歌一片的东南亚带向了一个万户萧疏的时代。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成千上万的国企工人下岗失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亚洲经历了金融风暴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如火如荼地展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的同时,将制造业特别是生产基地向国外大量转移。
在亚洲,金融风暴过境的东南亚陷入一片动荡和萧条,唯有社会政治稳定,工业基础坚实和廉价富裕的劳动力的中国成为首选地。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全球的制造基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2010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说,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被称为“世界工厂”。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更多的却是利益至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缺乏创新等诸多矛盾编织而成的一个赔本赚吆喝的称呼。其结果是造成技术陈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甚至酿成群体事件,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从就业方面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确解决了过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收入差距继续扩大造成的社会风险。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耗尽,支撑“世界工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即将消失,大量的外资企业转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世界工厂”的称号还能保持多久?
从资源环境方面来讲,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速,一些地方不断重复上马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产业,甚至搞竭泽而渔的事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致使蓝天被“十面霾伏”,青山绿水渐行渐远。这样的“世界工厂”的帽子还能要吗?
从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而言,即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不过是一个“世界加工厂”,是生产贴牌的“大工厂”。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支撑的中国制造业,必将面临技术落后、效率低下,进而逐渐失去世界市场的份额。诸如中国人坐飞机去日本买马桶盖之类的咄咄怪事,以后也会不断地发生。
有些专家对中国能戴上“世界工厂”这顶帽子沾沾自喜,岂知片面地追求成为“世界工厂”,只会使中国企业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级阶段。“中国制造”辛苦劳作的成果,有相当部分随着西方高昂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富人纷纷外迁海外而流失。因此,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低价”困境。当下,“中国低价”无疑低过了头,它透支了中国的环境、土地和人力资源,牺牲了几代中国人的幸福,仅仅使中国企业老板和外资老板获得了利润,却失去了中国通过全球化提升为“中国创造”的机会。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巨大的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设厂,使得中国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这种地位,显然是非常被动且具有很大风险的。如果不能切实扭转这种现状,中国制造业将会陷入不能自拔的沼泽泥潭。
中国是否要永远拿一亿条裤子换美国的一架波音飞机?很显然,“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答案。
中国制造要寻求转型升级,就必须在方向、重点等关键环节探索规划全新的应对之策,并且及时推进予以落地实施。中国才能成为真正具有中国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袖。
“中国制造2025”框定了一条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的引领之下,我国经济将进一步深行于“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常态中,依托制造业的持续发力创造创新,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从而进一步巩固筑牢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顺应趋势变化推动并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将迎来大量机遇和挑战。对处于落后产能链条上的企业而言,需要考虑业务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对更多的朝阳产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而言,未来十年将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时期。在国家实施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倾斜的有利条件下,能否抓住机遇实现飞越,仍是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当今的科技时代,掌握核心技术始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未来10年,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步伐,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保持稳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