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数学的西方科学——《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六


 迷信数学的西方科学——《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六

05.迷信数学的西方科学

迷信是人类思维的通病。迷信数学是西方科学的遗传病

人和动物认识世界是通过自然界所展现出的图景。人类发明文字的同时也发明了数字。文字反映图景中的概念,是什么;数字反映图景中的数量,有多少。由于人脑的思维发达,基本概念会扩展出派生概念,很多概念处于抽象的悬浮状态,产生出大量的抽象概念。同理,由于数量规律扩展得复杂,数学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抽象,形成了一套数学逻辑。正确反映事物的数学抽象关系会表现出正能量,违背客观的数学抽象关系会表现出负能量。西方科学迷信数学的态度,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可以借用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数学的角色,数学既成就西方科学,数学也败坏西方科学。迷信数学反复把西方科学引入灾难。

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持续了一千多年,最后扔进垃圾箱,是影响时间最长的灾难。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改变了整个西方科学的步伐,使严肃科学变成儿戏科学,一本正经地儿戏了一百多年,是影响最严重的灾难。量子力学是用数学方程描述电子运动的谱线,把确定的事物变成几率。坚持以“力”统一世界,是影响最顽固的灾难。当西方科学认识到灾难时,会发现都与迷信数学有关。

 

传统社会和西方科学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此定义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数学研究的是物体空间,并不是宇宙空间,物体的形体与宇宙的空间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混淆会犯严重错误。对于独立于物体之外的空间,数学家们还不甚理解。第二,数学家高斯曾经提醒过说,数学中重要的“不是符号,而是概念”。数量关系是建立在基础概念上的关系,不能盲目轻信数学符号和关系。在数量关系中容不得半点概念上的差错。爱因斯坦先生在这两点上几乎是一无所知,酿成大错。光是场的速度,是恒量,飞船是物的速度,是变量,两个量概念不同不能共享同一方程。这是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公式错误的关节。任何几何空间都无法代替宇宙空间,物体可以占据空间,但不能改变空间,这一问题是广义相对论错误的关节

 

迷信是人类思维的顽固通病,迷信增加盲目性而减少理性,往往会导致错误。人类迷信什么呢?实际上是迷信那种能左右命运的力量。上帝创造世界,决定一切,很多人迷信上帝;佛祖能带来好运,很多人烧香念佛求其护佑;科学能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人们普遍迷信科学;数学能运算出想知道的结果,有预知结果的能力,所以西方人迷信数学。数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得心应手的好工具,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工具。西方科学重视数学,在使用中得到大量好处。从另一方面看西方科学过分依赖数学,这种依赖倾向在20世纪达到痴迷的迷信程度。当今,所有学科都争先恐后地数字化,连《古生物学》在化石面前也要数字化,超越了人与自然的底线,可以说,现代西方科学已经堕落成迷信数学的科学。

 

数字源于客观实物的概念,数学关系是依附于客观概念的关系,数字与数学是以实在为根基的。当数字与数学从概念中抽象出来以后,他们就失去了真实概念,成为人脑中纯思维关系。经过一番抽象推算最后会得到方程,回过头来再用概念去解释方程,这样做或许成功或许失败,这要取决于对概念的正确把握。数学是帮助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但是数学工具不能代替真实的世界,更不可轻信由数学引申出来的概念,例如,时空、四维、多维、时空弯曲、多重宇宙、时间变慢、时间旅行、视界、奇点等等,如果今后科学家脑袋里装满这些乌七八糟的假概念,就比务实态度原始人还不如。西方科学思维中充斥着大量对自然界的歪曲,比想像到的要多的多,这是智慧的大倒退,是人类智慧的莫大耻辱。

 

迷信数学是西方文化的古老传统。追溯到古希腊自然哲学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一种崇拜“数”的哲学思想,他们把抽象的数看成是万物的统一和本原,提出“数是万物的原理”。这实在是太过分了!其他学派虽然没有达到偏激的程度,但对待数学也有过分倾向。柏拉图把算术和几何作为哲学的预备课,特别要在学院门口写上: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其实,数学与哲学没有密切到这种程度,那只不过是哲学家们用数学专长来抬高自己学识的一种手段罢了。

两千多年来,这种崇拜数学的倾向严重妨碍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使西方科学进程出现大起大落状态,最典型的事例当属托勒密天文学。他用球面几何和球面三角描述星体运动,极为成功,连行星诡异的运动轨迹也能用数学圆进行描述。被后人推为“伟大之至”,把这套数学方法捧到了天上。使用一千多年以后,当科学醒悟之时,把这套理论一下子摔到地上,一脚踢进垃圾箱,再也无人问津。西方科学从伟大的峰顶跌落到垃圾的低谷,经历过山车,长教训了吗?肯定没有!只强调“中心”“框架”“观念”的问题,丝毫不触及数学问题。直到今天,现代西方科学仍犯同样的错误:●能用数学描述就是正确规律;●与计算相符就是验证;●经过验证就是真理。无论到什么时候,西方科学只要不认识迷信数学的危害,就避免不了再次坐过山车。其实,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更严重的过山车,踢进垃圾箱只是时间问题。由于西方科学不接受教训,后面科学家吹捧“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的目标是认识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才是科学之母,数学是帮助认识自然规律的工具,连小姨都算不上,工具当妈更不够格。

犯了迷信数学的错误得不到半点教训,必将导致西方科学犯更大的错误。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如果说被光速、空间、时间、引力、相对性等概念所迷惑,分不清是非,可以给予理解。质能公式简单得只有四个符号,就把整个西方科学的科学家们的超人智慧给冲垮了。在牛顿经典力学中建立起来的能量和质量两个概念,一个是做功能力,一个是质量多少,如此不同概念,界限一下子没了,变成了等效。数学公式的错误在于,场的运动与物体运动放在一个公式中,概念上不成立。爱因斯坦本人也强调物体永远达不到光速,说明公式不能划等号。由于迷信公式,认为是对的,只好改变原有概念,进行主观解释。这与风水先生和跳大神没有本质差别。但是,恶劣影响产生了。所有撞出来的新粒子,他们的质量单位是“电子伏”。所以日本科学家惊讶地说,微观粒子真奇妙,小汽车一撞,撞出了拖拉机。这就是,迷信数学使科学智慧变愚了。20世纪初所产生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就是数学错误的再继续,从本质上说是混淆不同概念乱用数学公式的产物,戳破后都是些低级错误。尽管整个20世纪西方科学陶醉在一大堆的成就之中,那只不过是新世纪“伟大之至”的再现,只是因为智慧不够人们还没有看到灾难。把相对论重重摔到地下的时刻将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人类来说,自然规律是天地间的真理,遵从真理是人的正智慧。自我编造的理论,虽然也能获得眼前的好处,那只是昙花一现。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俐略(1564—1642)曾经说过一句被后世科学家推崇的一句话:“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虽然说法错误并没有影响他本人取得科学成就,但是,为后世科学家犯错误造成了影响。

对于那些长有眼睛的动物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图景。因为动物没有数学,是凭着读懂周围图景而生存的。人类在几百万年时间里都不懂数学,只有数手指头的能力,与大自然交往也是凭着图景。不能因为少数科学家手中掌握数学,就高抬自己这种技能的作用,从而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眼睛是一种把图景转化为概念的器官,因此,“看”是不发出声音的语言,看就是在阅读大自然图景这部书。数量关系只是图景中的一部分,是对图景关系方面的描述,数量关系必须建立在真实自然图景之上,图景是基础。因此,上面那句话应当改成“大自然的语言是图景”,或者更进一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概念”。人类面对着客观世界,如果把客观世界比喻成一部书,那么这部书是用图景写成的,或者说是用概念写成的(把图景变概念是眼睛的唯一任务,关于这一点西方科学还知之甚少)。大自然图景中包含两部分信息,是什么和有多少,“是什么”偏重指概念,“有多少”偏重指数量。如果忽视概念而偏重数量,那就很难避免出现漏洞。数学规则是严格的,在数学公式中一条细小裂缝就会出现致命错误。在所谓革命性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两大基础理论中,所使用的数学公式都出现了大裂缝,严重地歪曲了自然规律,使所有的人都看不懂两大理论。那些宣称看懂了的人,看不出错误所在,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懂。当今西方科学再一次跌入错误的低谷,是毫不奇怪的事情,因为没有汲取历史教训。

 

对数学认识误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整体西方科学的流行病:

正确地说:大自然的语言是图景,图景中包含着概念和关系两部分内容。

培根(1219--1292)认为:“大自然是用几何语言写成的”。这种认识偏狭。早期数学最发达的是几何学,虽然几何学兼有图形和数量关系,但并不能替代概念的重要性,用几何关系去描述自然规律必然具有片面性。

伽利略(1564--1642)的家喻户晓名言是:“大自然这部书是用数学文字写成的。”大自然这部书是用(图景)概念写成的,数学只能作为工具帮助加深理解(图景)概念。伽利略以他的科学成就,加速了这一错误认识的传播。

开普勒(1571--1630)说,“世界的实在性是由数学关系构成的”。世界上的事物是由物与场,以及他们的关系构成的。片面强调关系是不完整的认识。数学关系是人的思维对数的抽象,世界的实在性是客观存在,永远都与人无关。数量关系虽然帮助人认识世界很重要,但不可能代替世界是什么。

笛卡尔(1596--1650),发明直角坐标,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说:“给我物质(广延)和运动,我将构造出世界”。他把物质世界看成是由长宽高三维构成的广延,把物体运动归结为力的机械运动。这样,真实世界就可以用数学表达出在时空中运动的整体。在他看来宇宙是一架庞大的用数学设计而成的机器。是他首先用数学坐标把时空与物质运动扭缠在一起。对西方科学影响巨大。

牛顿(1643--1727)本人认为,万有引力不是一种物理力,而是一种“数学的力”。物与物没有接触,认识不到场的存在,臆想出数学力。他坚信:数学概念的准确性,论证过程的严格性,数学真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他把空间几何化,自然规律数学化,物体运动机械化,把宇宙变成数学机器。他过分把数学看成是永恒真理,反而轻视了自然规律。在当时,有这种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

高斯(1777--1855)有数学王子称号,他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数论是数学之王。”显然,这种认识过于偏狭。数学是科学工具,永远代替不了科学。

黎曼(1826--1866)是高斯的学生。对欧几里得几何和非欧几何进行概括,形成黎曼的椭圆型几何系统。后人称黎曼几何。继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却夫斯基之后,发展了空间理论。60年后,爱因斯坦把黎曼几何的数学空间当成是宇宙的真实空间,结果催生出广义相对论这个科学怪胎。

洛伦兹(1853--1928)是荷兰物理学家,他在数学上有一个驰名的“洛伦兹变换”。伽利略坐标变换是在物速与物速相同概念下的数学变换,没有毛病。而洛伦兹搬过来照猫画虎搞了个洛伦兹变换,把光速与物速不同概念的两个量放在同一公式中。不同概念之间既不能加减,也不能进行平方比,这在数学规则中是大忌大裂缝。爱因斯坦一把抓过来,迅速拼凑出狭义相对论,导致西方科学大厦建立在大裂缝的地震带上,科学大厦倒塌只是个时间问题。

彭加勒(1854--1912)是法国物理学家,他认为:“科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发现,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发现事物或事实。”发现事实与发现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只强调关系。对于自然规律首先要认清那是什么,在这个前提下关系才有意义。错把驴唇关系到马嘴上就成了驴唇马嘴笑话关系。数学关系最忌讳犯这样的错误。而西方科学所以不能辨别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错误,关键就在于只重视关系,而不愿意去看什么与什么的关系,结果违背了客观事实。

爱因斯坦(1879--1955)是充满投机思维的半个物理学家,他曾宣称,科学的“创造原则属于数学。”他这样说,也是概括了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他一生犯下那么多科学错误都源于他对待数学的基本态度,他的所有错误都是以错误的数学方程开始的。他到晚年还在宣称:“方程是永恒的东西。”天地永恒,宇宙永恒,错误方程是一钱不值的垃圾。终有一天人们会醒悟,爱因斯坦坑苦了整个西方科学。正确评价爱因斯坦先生的客观作用:他是葬送西方科学的巨人。西方科学迷信数学,以数学为理论根据,睁着眼睛歪曲自然规律。在爱因斯坦为旗手的牵引下,把西方科学推进烂泥坑一百年,至今爬不上岸。咎由自取!

普朗克(1858--1947)、薛定谔(1887--1961)、海森堡(1901--1976)、狄拉克(1902--1984)等,一大批科学家在20世纪初重复托勒密天文学的错误(西方科学永远都不接受教训)。那时是用数学描述行星运动,这时是用数学描述电子运动。西方科学迷信数学,习惯数学,用数学来“凑”规律。普朗克“凑”了一个热辐射公式。海森堡以矩阵为数学工具描述电子运动,“凑”出量子力学。薛定谔搞了一个波动方程描述电子运动,也“凑”出量子力学。一个属于高等代数领域,一个属于微分方程,两套不相干的数学却描绘出同样结果。狄拉克用时空对称的四维空间,搞出了狄拉克方程,他辩解说,这是用不同数学语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此项谬误大争辩,被西方科学津津乐道地称为建立量子力学的得意过程。最终把电子运动说成是遵循着“几率”规律。这个结论与电子运动规律明显不符。我们眼前的世界各种复杂物质都有自己的光谱(看成指纹),光谱是电子运动的结果。这说明电子运动具有确定性、客观性和同一性,因此,才使得我们眼前的世界是确定的、稳定的、同一的,丝毫没有半点机率的影子。至于说与方程相符及应用,托勒密的那些“圆”既相符也好用,为什么还要扔进垃圾箱呢?西方科学只关心实用,并不太在乎是否符合真理!

霍金(1942--)说:“一个物理理论即是一个数学模型。”他是迷信数学遗传病的深度受害者,已无药可救。物理理论是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与编童话故事无异。搞了一辈子理论物理实际是编了一辈子科学童话,与科学毫无共同之处。迷信数学,不辩真假,认为“相对论”是真的,搞出量子引力学、引力热力学、量子宇宙学,还有什么“奇点”“视界”“虫洞”“太初引力波”“太初黑洞”等等,这不过是用科学词汇编纂的宇宙美人鱼故事。哪有什么时间简史?哪有什么时间旅行?哪有什么宇宙大爆炸?哪可能用错误理论去统一宇宙?残疾病痛之人,被爱因斯坦蒙蔽着下了烂泥塘,虚幻一生、艰难一生,唉—,令人同情的可怜一生。

 

科学认识自然界获得知识,所以科学家们形象地把自然界比做一部书,书是用文字写的用几何写的用数学写的用方程写的,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都是无理。自然界就是变化着的大画册,画册展现的就是一幅幅动态图景。人从图景中产生概念,出现文字出现几何出现数学出现信息出现大数据……无论出现什么,源头就是图景。动物在自然界生存认识的是图景,羊看到狼的动态图景立即逃命。肯定不是看到狼文字、狼几何、狼数学才跑开的。人类有文字和数学的时间并不长,这之前人类是靠着自然图景而生存的。科学家幼年也是通过看图识字长见识的,成年成熟了,学了点数学,就抬高数学的作用把源头的图景忘得干干净净。西方科学家是由一群忘记过去的人组成的。

别以为人类有最发达的语言就觉得自己最懂语言。语言是什么?如果把语言往“人类特有交流思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去理解,就过于狭隘死钻牛角尖了。语言的精髓就是“告诉你”。大自然用图景告诉动物们,动物用眼睛翻译图景语言,所以眼睛的本质是基础语言器官。人通过看得到概念,用声音表达概念是话语,用旗子表达概念是旗语,用文字表达概念是字语,用盲文表达概念是盲语,用手式表达概念是哑语。无论什么语,源头都是自然图景。

上面列举的一些知名科学家,通过他们说的话,说明他们脑袋里深深印刻着迷信数学的认识错误,也证明西方科学在认识自然规律的问题上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人类所以很难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局限性,是人们眼睛只盯着“成功”。以人的视角看宇宙和以宇宙视角看人类,两种视角有巨大的不同。人类如果认为狼捕获到羊就是真理,那么西方科学的成功从本质上说也就是“狼捕羊”层面上的成功。人类距离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天地规律去生存,还相差甚远。不怕差多远,就怕认识不到错误,就怕坚持迷信、拒不认错、不思改正,不愿把智慧升到宇宙高度,只满足于在地球井中称王称霸!

无论怎么说,人是通过概念认识自然的,数学是人创造的认识自然的辅助工具。人与自然不能本末倒置,数学工具与图景概念不能本末倒置,人高于一切,自我高于一切,数学的科学思想高于一切,这样的西方科学必败。不要看一时,不要看眼前利益,要从人与自然的大局来看,尊重自然的先在性,尊重自然的固有规律,人类才有整体未来。

西方科学想搞宇宙的理论大统一或称物理学的统一,或称四种力的统一,或称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统一,无非是想把宇宙的一切都统一到自己的数学方程中。这是西方科学的狂妄自大,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痴心妄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宇宙本身是统一的,世界从来都处在统一之中,科学的任务是去认识这种统一性,而不是谁都想搞一套理论,搞一个数学方程,把宇宙塞到人脑的数学方程中,这是脑袋的愚蠢。物质运动的数量关系永远不能代替宇宙的全体。

当今西方科学已经走上数学癖的科学道路。大部分科学家在玩数学,尤其是借助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去搞计算科学,在统一理论方面,在基本粒子方面,在基因组方面,在疾病发生方面等等,不去坐实基本概念,却痴迷于计算,凭计算数据天花乱坠地乱说一通。西方科学队伍中大批人在滥竽充数,浪费着科研经费,浪费着科研青春是人类科学中的赘瘤。为了整体人类的长远利益,改造西方科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人类再不能沿着西方科学错误往下走了,更不能因为西方科学传统中有数学癖,就让子孙后代都染上数学癖。

用一套数学方法去逼近客观规律,去描述物理现象,离开自然基础就会犯错误。托勒密用几何圆去描述行星运动,虽然很成功,却与宇宙视角的规律相差甚远;牛顿力学用数学方程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人很有用,但宇宙规律是场与场的作用;西方科学用矩阵数学和波动数学建立量子力学去描述电子运动,虽然与原子能级相吻合,但并不真实反映电子运动。对于几率的不确定性用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来辩解,这不是科学应有的态度。面对自然界普遍的光谱规律可证明:电子的运动规律是确定的、稳定的、同一的、再生的、亿万年都不会改变的。宇宙是统一在场规律之下,用四种力去统一世界也是枉费心机。20世纪的西方科学,用数学方程解释广袤的宇宙,用数学方程解释微观的原子,都犯下了迷信数学的严重错误。

通观西方科学体系,绝大部分的知识理论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知识理论。从技术角度说,是迷信数学造成的;从心灵角度说,是私有和占有造成的;从思维局限性角度说,是以人为中心看周围世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