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所蕴含的传媒启示(3月5日)
关键词:柴静 《穹顶之下》 传媒 市场运作
在沉寂一年后,柴静于2月28日回归,并推出投资上百万元公益作品《穹顶之下》正式推向公众,以雾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怎么办的三段论说雾霾这个事。专题片在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并迅速引发全民热议,成为2015年第一场公众事件。
国金证券环保、新能源及电力设备、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互联网、家电行业研究员以及中石化专家在三月份的第一个交易日就推出联合点评。代表中国环保及减排相关产业的二级市场龙头公司群的投资机会呼之欲出,而相关企业的发展和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将改善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政治领域,由于紧跟着的是举世关注的全国“两会”,因而也会对主要相关部门、地区政府大员,以及政策与法律的制定者内部产生影响。据说,在随后开幕的全国两会上就让环保法具有了威慑力的刚性的“长牙齿”,政治影响传媒喉舌,传媒喉舌吸引民众关注,其对于机构的含金量也随之得到几何级数的递增。
柴静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此视频拍摄为其自己投入了100万制作完成,资金都来自于前两年出书所挣得的稿费。工作人员则都是她在央视工作时的十余个小伙伴,她强调是以个人身份对片中所有的采访对象和现场进行的采访,是她与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由于柴静的核心标签是传媒领域的精英,所以首要的是成为传媒领域的经典教材。
短短3天,《穹顶之下》话题在新浪微博点击量超过3亿,截止到3月1日12:00,该纪录片全网总播放量11706万次,其中腾讯视频总播放量已达8793万次。在微信上被转载的、被赞的也很多,在一些省级卫视,专门进行点评并直播,这种效果不禁让人感叹!
文章《“穹顶之下”的新媒体形态如何重构传统媒体基因》的作者认为,在传播领域,其必将扮演里程碑式的角色——尤其在新旧媒体交替,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正为前路而迷茫的当下,对其从传播行业的解读显得意义非凡。
无论传播时机、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及传播渠道的整合上,《穹顶之下》都可以说是“传统媒体人通过新媒体形式对传统新闻文本的集中利用的典范”。
从新闻学角度,《穹顶之下》作为调查报道的文本堪称典范,这是其后续传播效应的基础。作为一个标本,其解读的意义仍在。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每一种探索、臆测和思考都将有其独特的价值。
多元和创新化的表达语言: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科幻电影特效技巧……运用了更多的新媒体语言。如此的效果,并不仅仅在于能更好的将信息阐释清楚,更在于其在将话题阐释清楚时所赋予的传播性。
从传播时机角度看,节后第一周属于话题空档期,传统媒体上选题和版面资源丰富;新媒体场上舆论饥渴、热门话题缺位,这样一个公众性选题很容易被最大化吸纳和扩散。
从跨媒体协作角度,各大新媒体平台都做的不错,即时介入,并全力响应。比如优酷最早发布了这个纪录片,并在PC和移动端都给了头条的位置,在官方微博、微信上也进行了推送;搜狐、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有相继跟进,全资源支持。正是这样的全媒体形态配合,才将播放量共同推向最高。
在腾讯视频web端、移动端进行了首页推荐,腾讯网也提供了首页推荐资源,及推出了专题。更要命的是,腾讯视频还运用了微信这档移动端的核武器,基于社交媒体途径对纪录片进行覆盖性推广。
大家都在不禁慨叹:同样是从CCTV隐退,相比于李咏、崔永元、黄健翔等等人的殊途,人家这才叫真正的传媒精英!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也没有必要分出个伯仲。我们也没有必要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与别人。
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未必会有持续光鲜靓丽的表现。想当初,崔永元也曾经就转基因的话题,投入巨资,并更多地是陷入跟方舟子之间的口水战。从崔永元到柴静,这种以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核心出发点的公益色彩,从媒体精英到公众人物必将会成为推动变革的洪流。
我们更多的需要将个人的视角分享给别人,并让尽量多的人产生共鸣。因此,任何传播的核心都是基于对心理研究与行为研究的尊重与感知。最为容易被关注的,莫过于空气、水与食品之类关乎每个人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话题。
在吹毛求疵的眼光看,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有很多不完美,或者生活方式与表达方式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或者在特定的思维方式上,并不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但我们还是需要为柴静喝彩,毕竟不管其身后有没有以前积累下来的资源与专业团队,这都是需要有专业、有耐心、有实力、有礼有节才能做到的。
任何时候,当我们戴着挑剔而审判的眼光懒洋洋地去看别人的时候,也显得自己不厚道——有本事你做得更好!
贾春宝
2015年3月5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