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财政弄成一团麻?
田庆林
地方债比预想得要多。2月14日,《经济观察报》报道,地方政府没有等来地方债务甄别截止期后的存量债务结果,等来的是财政部一纸重新上报的通知,认为在上报存量债务时有一些地方存在债务数据错报、虚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
在某种意义上,地方债务的高筑,的确带来了繁华似锦的发展。但从发展质量、发展效果看,地方负债投资没有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比方地方负债投资,只是搞了那些重复的,甚至过早的投资建设,没有考虑就业、资源环境保护等。事实上,政府在主导的投资缺乏预期性资本管理,导致了地方债务的不断攀升。比如,我国的公共服务,高速公路投资建成后开征了过路费,但发改委一批就成了永续收费的理由。去年针对这一问题,媒体哗然报道,结果如何,那就不能知道了。我们庞大的财政部,对这一投资管理丝毫没有发声。诸如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正是导致地方债务高攀的重要问题。
昨天,国家财政部官员说,中央财政部不管地方财政预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完全有市场主导的经济建设国家,如果地方财政仍然分设,财政投资不能进入国家整体发展计划预算,一方面地方领导我行我素,不管运用科学的财政投资管理,就会导致重复建设,浪费国家资源;另一方面势必导致地方财务高筑。最后就会出现“四拍干部”。
管理是什么?按照“形势法则”(The Law of Situation),应该给事物的本质进行定义。我们讲管理不应在行为管理、科学管理这个层面去理解,而应把它看成是如何使人的行为在一个组织当中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绩效。
我在一个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调查发现,违背农民不愿意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惜有限的财政资金,强制推行财政+贷款(农户贷款)的万亩苹果园和核桃园建设。时隔几年后再去探访,果园建起来,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缺粮问题。
那么是谁把财政体系搞乱了。早在1997年左右,在全国实施“不要家长”的财政核算管理体系后,我国财政体系就出现了混乱局面。本世纪之初,先后放大了转移支付权,导致了“跑部要钱”。由此出现了:一是GDP的考核体系和官员价值观的扭曲;二是贪污腐化的吏治体制;三是盲目追随不科学的发展,忽视发展质量等所导致的。
如何加强中央财政监管,就是要加强中央事先科学论证,事中加强监管,事后监督审计。只有这样,才使地方债务攀升有序、财政投资科学遵循科学发展,经济建设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