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检查”
最近的周末政治学习,布置的是“科研经费检查”。
据说这些年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使用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人不是将科研经费用于科研,而是用于与科研完全无关的个人消费。买车买房,买电器买家具,请客吃饭,外出旅游,都用科研经费开支(当然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的技巧下开支的)。前些天爆出的丑闻,说某大学教授长期利用科研经费干一些下流龌龊之事。就我们身边的情况而言,挂羊头卖狗肉比比皆是,虽然很少那么龌龊。用的是国家的钱,而且那种钱并不像农民种地和工人做工那样来之不易。因为来钱容易,花起来也就潇洒自如了许多。
就我所了解的经济学或者社会科学领域而言,目前的科研体制大致是这样运作的:每年国家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发布研究指南,列出科研专题目录,对具有研究资格的研究机构和高校招标;研究者准备材料竞标;中标者获得经费支持,展开研究;研究过程中按照规定逐步报销经费;研究完成后接受评议和检查,合格后报销全部经费。不同等级的项目有不同等级的经费支持,从几万几十万到几百万几千万不止。
这样的科研运作机制,似乎是一个模拟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和竞标,包括可行性研究、项目追踪和产品评议,而科研经费似乎是对科研成果或者科研产品的预付价格。但这个类似市场的过程却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过程。比如,项目等级和项目经费就不是市场评价的结果。一个项目属于所谓“重大”或者“一般”,跟项目本身无关,而跟谁来做这个项目有关。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除了考虑投标者的原有成果、准备材料之外,各种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于是,拉关系,走后门成为进入这个领域必备的生存技巧。在这种科研体制长期运行之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业化的圈子,圈子之内的人们相互照应,利益均沾。圈子之外的人就只能观望。当然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只能靠关系,走后门。实力也很重要。实力是基础,但仅仅是基础而已。更重要的是实力之外的东西。而且,就必要性而言,实力并不是第一位的。评审者对竞标者及其预期“预期产品”的评价完全不是市场化的。在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当然会受到生产者信誉和地位的影响,但消费者购买的毕竟是商品,所以对商品的评价最终还是取决于商品的品质。而在“科研市场”上,“产品”品质相对于生产者即研究者的地位、声望和关系来说,不重要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科研项目的等级决定着经费。“一般项目”也就几万十几万,而“重大项目”则动辄数十数百万。当我听说一个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学”研究项目经费支持达六千万的时候,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不会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奖了。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才相当于人民币六百万,有时候还要二三个人来分,而且是终生研究的成果。而我们的经济学家,短短数年的“研究”,其经费支持就相当于十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样的经费支持数目是如何确定的呢?一个项目值几万或者几十万或者几百上千万,究竟是谁说了算?显然,项目经费数额的确定不会是一个市场的或者经济的过程。就商品定价而言,需要考虑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效用。一个东西值多少钱,既不是生产者说了算,也不是购买者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是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效用共同说了算。当然,这是竞争市场的情形。不过,即使在垄断市场上,商品的定价也要考虑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效用。竞争才是发现市场价格的最好方式。通过非市场化的方式确定的价格,或者偏离商品的效用,或者偏离商品的成本。目前对科研产品的定价,既是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的,效用价值论对此也无能为力。
科研机制的运作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垄断市场,而且是一个垄断的买方市场。科研管理机构相当于科研产品的需求方,它既是唯一规则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唯一的产品购买者和评价者。在一般意义的买方垄断市场上,为了垄断利益的实现,垄断者会千方百计利用市场权力压低购买价格。所谓买方市场,就意味着买方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权力实现自己的市场利益。可是,在这个具有模拟市场性质的科研体制的运作中,科研产品的需求方或购买者却显得异常慷慨大方。比如我所了解的一个经济学领域的二十万的项目,其研究过程绝大多数依赖于网络,如果不考虑研究者的劳动投入的话,其费用就只是电费和网络使用费。而如果考虑到研究者主要依托单位的办公设施的话,连电费和网络使用费都没有。
可见,科研管理机构也就是科研产品的垄断的购买者在给科研产品定价时,其实没有考虑科研生产的成本问题。既然没有考虑成本问题,而且事实上很多研究也不存在真正的成本,那么科研究费数额的确定就不是真正的经济或者市场的过程。既然不是市场的过程,就可以不遵从市场的原则。既然是垄断者定价,而且不考虑经济因素,那就只能是垄断者说了算,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了。这样的好事大概只有在我们目前的科研体制下才会出现。科研管理机构之所能够这样慷慨大方,说明我们现在的科研经费实在充裕,而且是过于充裕了。当然,科研管理机构也不是散财童子,评审专家也不是善男信女。科研机构的课题指南及其项目评价也许有着非经济学意义上的深远意图,而圈子中的专家们的评审或者说分配,也服从于相互照应,利益均沾的原则。
对于项目研究着来说,钱来得实在太容易了。一个所谓“研究项目”——尤其是所谓“社会科学”的项目,坐在办公室里边玩游戏变百度,一边复制一边粘贴,动辄可以收获数十数百万。我所了解到的某些重大科研课题,需要调查统计资料。异地调查或者大范围调查不过是为了花费更多的经费。调查者印好一大堆调查问卷,带着一大群学生。除了少部分装点门面的入户采集信息之外,大部分问卷就由学生在宾馆填写。
经费太多,而实际的研究过程又没有多少实际开支,于是经费的滥用就成为普遍现象。购置一些有用无用的设备,召开一些有关无关的会议,举办一些无关痛痒的展示,已经算是比较正常的开支了。虽说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算与“科研”沾上点边。还有报销不完的经费,那就只能买房买车,买家具买电器,游山玩水,下馆子上歌厅了。
这次下达的“科研经费检查”,据说是教育部安排下来的事情。布置任务的领导口气很严肃,很庄重。一时联想到政治运动。最近的很多事情,越老越有政治运动的意味了。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对政治和政治运动有着某种天然的偏好。过不了多久,就要掀起一场运动,以磨练民众的意志,保持民众的政治敏感。经费检查似乎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惩治腐败的运动内容之一。不过,通常意义上的腐败,也就是最近几年大张旗鼓而且卓有成效惩治的腐败,对象主要的党政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而 “科研经费检查”,涉及的对象却包括一般教师。
说来有些冤枉。如果是市场交易,我把产品卖给你,得到收入,我的收入怎么花是我自己的事情。或者说,你预付定金给我生产产品,我只要按照合同要求将产品提供给你,至于我是怎么花钱将产品生产出来,或者我怎么花费你预付的定金,那是我自己的事情。研究者之所以将一些经费花在非研究的用途上,完全是因为经费太多,因为真正的科研花不了那么多的经费。
给了太多的经费,正常花费用不完,非正常花费却又要被检查,甚至要坐班房。这事情说起来就像是一个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