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火石氽汤著作权人和传承人声明


近两三年,各类媒体有关白火石氽汤的文章很多,多数尊重著作权人和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报道或论述比较客观,但也有剽切或歪曲事实者。为此,特声明如下:
一、白火石汆汤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原并未外传。系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来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道光年间发明。到了民国年间,李氏第七代李传泽妻子刘裕云在烧烹上做了改进,将肉丸改成薄肉饼,贴入盆底四壁,易于汆煮,并添加了木耳、红枣、黄花或青菜、野生食用菌、豆腐,达到了更好效果。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刘裕云将白火石汆汤的做法传给儿媳成章霞。白火石汆汤只适合小规模家宴,红白喜事大规模宴会难以操作,所以无论李训发,还是李氏夫人刘裕云、成章霞均没有将白火石汆汤家菜技艺传授给其徒弟及外人,外姓族人不存在白火石汆汤发明人和传承人。有邑人抢注专利,枉称自已是发明人,实属厚颜无耻之徒。发明人应是李家成高祖、清皇例授"乡饮耆宾"的名厨李训发,传承人是年过七旬的刘裕云儿媳成章霞。
二、白火石汆汤挖掘整理、著作权人是中国记协会员李家成。李氏第八代李家成出生于民国二十七年初,儿时在家族聚会中就多次品尝过白火石氽汤,又受母亲刘裕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白火石氽汤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为了弘扬传统文化,2007年李家成对白火石氽汤进行了挖掘整理,将原名"白河石汆汤"修正成"白火石氽汤",首次在本人2008年初出版的《汉阴风情》一书中作了介绍(见该书90至91页及225至226页<名厨李训发>)。2011年底李家成在<汉阴研究>一书中对白火石氽汤的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方法、注意事项、营养价值、开发建议又作了详细论述(见该书309至311页),这是屹今仅有的白火石汆汤权威文献资料,在此之前,无论陕西还是陕南及汉阴的美食著述均无记载。是李家成夫人成章霞多次示范表演白火石汆汤,并向来访者详细讲解,才自2012年始很快在汉阴宾馆酒店、农家乐传播和风靡起来,又经各媒体大量转帖,普及到了汉阴老百姓中。
三、白火石汆汤不是7000年前汉阴人发明。有人在陕西网和华商网论坛中,称7000年前汉阴人就发明了白火石汆汤,这是臆想,毫无历史和科学依据。白火石汆汤,所汆的是去骨去皮猪肉剁成的肉泥做成的肉丸或肉饼,离不开铁菜刀加工,而我国在2800前才有冶炼铁器。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燧人氏发明了用火,虽然产生了原始烹饪,但白火石汆汤不等同于7000年前的古人类石烹。7000前古人类石烹的是未加工猎物肉,属原始粗放型;近古代和当代人的白火石汆汤,石烹的是经加工的肉丸或肉饼及多种辅材,进入了高级阶段,属精细营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