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文景区初期开发案例分析(七)
张建平
景区早期开发的第一年,企业与政府之间、群众之间频繁地产生矛盾是正常而无法避免的现象,关键是经营决策者不要去忽视矛盾,不要去回避矛盾,更不要去激化矛盾。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全心全意地依靠各级政府,迎难而上,讲究策略、寻求平衡、积极对应,则曙光就在眼前。因此,一系列充满情感色彩的中国式的严谨契约是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二)管理要素
1、环境管理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除了对环境的低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以当地人为开发为主题,实现文化上的平等对话,使当地人在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中得到收益”。
初溪景区的开发对于保护当地环境和人文资源,带给当地居民福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效果十分明显。比如历经500多年的集庆楼开发前因为人去楼空,年久失修,垃圾成堆,破旧不堪,跳蚤横行,许多楼板深处都藏有了白蚂蚁,岌岌可危。企业即刻从省里请来了治白蚁专家对包括集庆楼在内的全村土楼进行了必要的防治;组织村民清理了几百年累计留下的垃圾旧物,轮番喷撒石灰粉消灭了跳蚤;调来了一批能工巧匠按修旧如旧的方式更换修复了楼房,人上人下,生气勃勃,转眼旧貌换新颜,使初溪村人的祖屋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为集庆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今村里的道路有人扫了、公厕有人管了,路灯有人装了,电费有人出了,老年活动有人赞助了,六一儿童节也有人关心了,初溪村至下洋镇的15公里公路也由景区出资进行弯道取直、路面修整,还请了二名养路工对道路负责常年维护,虽说是为了旅游车辆的通行,但村民的出行自然也安全方便多了。
随着游客总量的增加,做生意的村民也多了起来,原先哭哭啼啼不肯搬迁,被村镇干部抬出楼来的妇女,在集庆楼不远处的老屋开了间客家凉茶店,用不同的中草药按传统的方法熬制凉茶,5角钱一大杯,景区赠送了一面斗大的“凉茶”招幌,许多游客宁愿倒掉瓶里的矿泉水用来装凉茶,从此,这位村妇终日喜笑颜开。老房新用,有条件、有场所的村民争相效仿。有一家长期在厦门开酒店的村民搬回初溪老宅,楼上开旅馆、楼下办餐饮,利用其宽敞的宅院,精明的头脑,生意相当红火。旅游开发不但使全村的生活环境大加改善,而且还使一部分村民有了直接的经济收益。但是另外一些村民在未来自身利益不确定的情况下,眼看祖先留下来的土楼为外人所经营,别人在致富,不平衡的心态渐渐地演变成为明争暗斗的抵触行为。对先前制定的《村规民约》、《旅游条例十不准》等规定拒不执行,鸡鸭猪狗自由散养的现象重新抬头,以至于导游领游客进村一定会宽慰客人一句“初溪的狗不会咬人”;不分场合乱摆摊设点有样学样;生活垃圾故意不倒在楼前的垃圾池,非得倒到清澈的溪流里;游客进楼参观说一些牢骚怪话,照像索取小费;一批新裁的名贵花木莫明其妙地被拦腰斩断,在几位老人的提醒下赶紧对几棵大榕树系上红丝带,封建迷信的作用使它们得以保全下来。
旅游景区的开发,外来文化的冲击,打破了初溪村人“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在现实利益的作崇下,人们应当理解一些人的不平衡心理,冷静而理智地去面对一切不和谐的杂音。首先镇政府和企业通过调研统一认识,赞同初溪村民是旅游景区的依附者,拥有分享或共享景区利益的权利,有权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参与景区的经营服务。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他们拥有充分表达意愿的机会与途径。
同为徐姓的初溪村存在三大房派,村两委的主要领导为主要房派推选出任。为顾全大局,五十开外的徐书记率先表态,在配合景区工程建设派工方面,以及景区招聘员工或福利待遇方面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决不可以厚此薄彼,更不可以仗势欺人。村干部的大公无私使初溪村的大环境管理趋以明朗,与旅游不和谐的现象亦大幅度地减少。所以,保证当地居民利益的公平实现,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门票管理
对民居集中的景区而言,门票管理是最大的共性难题。二千多人口的初溪村民,自景区开发以来前来探亲访友者数量惊人,且难以辨认,景区大门形同虚设,常有村镇干部来到二道门(集庆楼博物馆)说情,“给个面子、图个方便、下不为例”时常挂在嘴边。不久,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村民打起了游客的主意,为部分贪图小便宜的散客“导游”,尽量地避开二道门,实在避不开就与保安人员软磨硬泡,连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也被称之为远房亲戚。闯关、逃票、打招呼、递条子、里应外合防不胜防,极大地影响了景区的效益。为严肃门票管理规定,确保景区发展和股东利益,门票保卫战打响了,激烈的摩擦也达到了白热化。
①村书记的脸划破了:二○○五年的春节前夕,景区在《给初溪村民的一封信》里除了节日的问候、感谢工作的支持等内容外,特别告知年初一全天集庆楼客家民俗博物馆免费向村民开放,主要是为出外打工的众乡亲提供便利。年初二上午10时游客渐渐地多了起来,这时几个外出打工的青年满身酒气带着“朋友”硬是要往集庆楼里挤,村支书闻讯赶来规劝,这些青年竞然借酒壮胆动起手来,村支书的亲家村长带人赶来制止,已知闯祸的年轻人顿作鸟兽散,但村书记的脸被划破了。镇政府、景区领导即刻赶到现场对村书记表示慰问,同时商讨处理办法,最后在闯祸青年家长的恳请下,决定按初溪村的老规矩处理,即请戏班子到村里演出三天,燃放鞭炮,酒宴上当事人向村书记赔礼道歉方了结此事。村支书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集庆楼就好比你们外出打工承租当地人的房子,未经允许别人可以擅闯你们的家吗?私闯民宅是违法的!”村支书的通情达理,村支书的大义凛然化解了一场道德危机。
此后每逢春节,村镇干部轮流到集庆楼值班协助维持秩序,同类景区最为担忧的外出打工族春节回乡闹景区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事实上,处置这类事件村规民约往往比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更加有效。
②警察遭遇了刀枪:初溪警务站未成立前,有一天两个骑摩托车的人在景区大门口被保安拦下,声称找朋友,保安按规定要求其打电话给本村的朋友,得到证实后即可放行,不料对方是初溪村有名的刺头,性情暴躁,接电话后破口大骂,斥责保安不给面子,故意刁难其朋友,风风火火地冲到景区大门对准保安伸拳就打,景区保安90%是初溪村人,因不同房派越吵越凶,相帮的人也越来越多,大有一触即发的房派械斗之势。派出所干警接报后急速赶到,只见刺头父子一个端着乌铳,一个举起马刀,不让警察靠近半步,气焰十分嚣张,足足对峙了一个小时,为免除势态的扩大,警方让村干部转告“私藏枪支,持枪对抗警察属犯罪行为,责令他们到派出所投案自首”,暂时撤离现场。刺头父子已知罪行不小,连夜逃离初溪,隐姓埋名,三年不敢回家。县公安局向各地发出协查令,从此初溪村少了二个平日里作恶多端的恶人,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③博物馆里的猪粪:前任村长在村口开了家旅馆,餐饮、住宿生意不错,此时初溪村已有七八家类似的经营店,为了稳住回头客夸下海口,凡在本店消费的游客门票只收20元(标准大门票50元)。老村长倚老卖老,三天二头带人进入博物馆,有时说是亲戚交个意思,有时干脆一分钱也不交。时间一长谎言被戳穿了,其他店主愤愤不平的到景区告诉,景区与村委会讨论后一致认为必须维护景区旅游秩序的稳定,坚决制止强买强卖、投机取巧这一不公平竞争的行为,脑羞成怒的老村长竞指使婆娘挑了一担猪粪,众目睽睽之下倒在博物馆入口处,声称:“谁去清理就找谁的麻烦,打死他!”恶臭熏天,恰逢星期六团队较多,中外游客都有,给景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镇政府召集派出所、村委会、景区商讨处分事宜,一种意见是给老村干部一个面子,教育教育就算了;另一种意见该行为已构成破坏生产罪,应该立即拘留,杀一儆百、以绝后患。结果众人同意景区的意见:罚款50元猪粪清理费,责令其写检查张贴在博物馆大门边,如果做不到这二点再考虑拘留。毕竟当过村长有一定的觉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要求检查书张贴一个小时就揭下来,大家表示理解。
事后前任村长认为有句话对他感触很深“如果下届他再次当选为村长,他又该怎样面对这件事,其实只要景区兴旺发达,加上自己在价廉物美方面下足功夫,何愁没有回头客。”本该拘留却因为景区领导的坚持只是写检查,使他心存感激,心悦诚服。
景区门票在旅游消费中的份额不多,却是景区初期开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门票管理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村民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死搬硬套法律法规弄不好适得其反,正所谓“物极必反”,还是应当“攻心为上”。弘扬乡村农民朴实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营造旅游氛围,招徕中外游客,鼓励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旅游服务,引导村民从旅游发展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利益,事实上无条件开店的村民,虽然足不出村,但他们养殖的鸡鸭鱼肉、种植的蔬菜鲜果、挖掘的竹笋野菜……等绿色农副产品都是城市游客的最爱。勤劳致富才是根本,投机取巧,糟蹋环境,损公不利己系小人所为。旅游开发和教育的相互促进将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八部分待续)
联系我请发邮件 zjpd19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