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转型发展的根本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客户体验为王”,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以客户价值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通过客户的主动诉求和智能分析并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在满足客户体验方面,一是在保险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展现、销售等方面更为简单、便捷,客户能够深度参与其中;二是整个保险产业链过程更为透明化,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
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更好地实现“客户体验为王”:
一是,能够有效打破保险信息不对称,优化保险资源配置。我国保险业发展不仅面临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现状,而且老百姓长期以来习惯“把所有问题都自个儿扛”,风险意识、风险分摊与缓释的保险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之保险产品的千篇一律,这就导致风险及其风险管理信息的极为不对称,交易成本很高。而互联网则可以打破时间、距离的限制,使得各类信息高度透明、公开化,就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消费者正在成千上万、琳琅满目的保险公司网站、保险超市和货架上细查保险产品目录,他们发现太多的选择?面对丰饶客户无助,不知道那些适合?唯有的就是营销人员的话术,如果这时能有适时跟进的产品结构化(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分层和消费购买辅导和培训,消费者的认识会大大提高、选择能力增强,当客户真正获得体验、感觉值得并选择购买时,保险厂商获得的不仅仅是一张保单那么简单。因此,面对产品供给和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丰饶,以及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消费者需求的过滤(有效需求)和保险产品供给的过滤(有效供给)在今天看来显得尤为重要而必要。互联网保险一方面能够有效撮合天南海北的保险产品生产商、保险代理人和需求者(商家和卖家、买家),大幅度地降低保险产品路径依赖成本;另一方面,海量级的数据库经典解决方案,为不同客户提供一种个性化消费体验;更为关键是互联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设施,这与保险业基于大数据的精算假设异曲同工。
二是,挖掘、发现、开发并满足客户潜在需求,创造崭新市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把客户的潜在保险需求激活,进而创造蓝海市场。“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Peter Thiel),乔布斯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就彻底引爆了新市场,每一次“秘密”都能带来“饥饿营销”的效果。保险业是承袭传统设计一款客户看不懂、听不懂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雇佣一些廉价劳动力或者高价借用别人渠道把它卖出去昵?还是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同时创新销售模式,有针对性的细分市场,让真正的需求者认识它、人可它并最终选择它,然后配以合适的媒体推动,使产品实现长尾效应。为此,保险转型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就是要时刻关注消费者需要什么?如何挖掘需求、开发需求、创造需求,致力于不断寻求探索客户秘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多关注个性化的利基市场和利基产品。
第三,打破行业界限,促进保险产品的跨界融合。我国保险业长期以来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人海”销售战术,以及近年来对银行渠道高额费用提成战术,借助10年中国经济强周期和资产上升通道周期,通过规模化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其银行路径依赖、产品千篇一律等等,也导致其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需求。如何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向“智能保险”的转型呢?这需要观念、商业模式、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的彻底重构和再造。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丰饶,保险企业经营的逻辑起点将归于客户体验,因此研究、挖掘、丰富、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追求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访问次数、增加客户购买频次、增强客户黏性将成为一切的核心。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在原有单一“钱+钱”(钱来钱往)保单基础上,加入“钱+服务”、“钱+权益”、“物+钱”、“物+服务”等等形式,关键是O2O,线上线下整合更多内容和服务提供商,譬如养老运营、旅游服务、健康管理、医疗等等。针对单一客户而言,产品界面需求将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各种金融产品对单一客户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交叉性产品越来越多,识别和购买金融产品更加便捷…基于“互联网+”,未来更多保险产品将变成“互联网+保单+医疗”、“互联网+保单+养老”、“互联网+保单+旅游”…单纯保单“现金来、现金去”的模式可能难以满足客户丰富的需求,而多样化的“保单+”必然涉及对更多产业链的粘合、协同、整合和融合,在原有“风险保障+财富管理”的基础上叠加“消费服务”。通过保险资产配置外购、协同互换整合基于客户消费需求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素资源,使得客户通过保险产品购买实现消费边际成本的最小化和一体化服务的便捷化,进而延伸保险客户服务链、拉长保险客户价值链。就人身险而言,一是从投资传统的养老保险扩展到养老养生服务的“大养老”;二是从投资传统的健康保险扩展到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的“大健康”。在大养老产业方面,“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养生产业;在大健康产业,除了创新产品服务外,保险公司可以探索参与大健康产业链的途径和方式,逐步打造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体检、治疗康复等健康领域的一站式服务,这将会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因此,保险互联网化首先从消费端开始,从消费者需求体验出发,整合原有保险产业链的各类资源,拓展并吸收协同更多资源提供者,丰富保单产品内容和形式、降低客户购买成本、简化客户获取路径、增强客户个性化体验。
第四,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正在伺机整合保险产业链。传统险企一直以来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身对于保险业最为精通,但现实是安邦、生命这些资产驱动负债者正在快速颠覆传统保险业,阿里、百度以及其他互联网公司正在伺机整合传统保险产业链,使得投保人与保险人在时间上、空间上更为相近,颠覆传统的销售模式。面对此,保险企业:
首先要放下身段,归零之前的观念,放空自身,以学习者的心态向先进的互联网企业学习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
其次,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在客户永在线、万物皆互联的移动互联新时代下,互联网是万事万物的底层架构,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互联网规律,保险业自然也不能例外,这就要求我们传统保险企业主动融入互联网,而不是被动等待互联网对自身的颠覆和革命;
第三,保险传统的“B2C”的商业模式在前期保险产品设计中没有客户的深度参与,一方面难以准确把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难以激起客户的情感共鸣。重建与客户之间的供需关系,“C2C”的商业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一个个客户的个性化保单定制而形成大规模的保险风险保障方案的定制,每一个客户的方案都成为数据库的案例,激发客户的情感认同,自然忠诚度也更高。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传统的自我式千篇一律保单研发、规模化人海战术销售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搭建客户交互定制平台来更好地满足客户体验。
要实现“用户体验为王”和实践“C2C”商业模式,就必须致力于实现保险全流程“端到端”互联,打造柔性保单研制的“工厂”和供应链,未来保险企业更多就是保单生产工厂,而保单设计者也可能是保单加工厂的“保险工程师”,也可能是投保人,实现供应链和生产流程的“个性化、灵活、高效、快”。面对终端用户的销售人员为客户提供在线注册、并直接对接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零距离平台。在平台上,客户注册、响应需求、方案选择结果、评价结果等全过程都将在平台上透明化。
最后,互联网更为平等、开放、自由,自然也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这也要求传统的代表秩序的、层级森严的金字塔型的保险组织结构转变为代表自由的、平等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更灵活地满足客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