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风险上升的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我国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保险资产配置必须认真研究新常态、积极面对新常态、创新服务新常态。
首先,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信息消费等领域,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这些领域普遍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需要保险资金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给予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共同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其次,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无风险利率下行、“互联网+”的纵深演进,保险负债端形态更加多样化,对资产组合收益能力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因为无风险利率和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的下降,对险企投资能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险企拼规模和高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很多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同时,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定价利率市场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深入发展,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对传统保险业带来强烈冲击。
再次,经过12年的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过去两三年“险资运用新政”的不断颁布实施,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未来,我们深刻认识并积极应对险资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截至2014年末险资运用余额9.33万元,其中通过银行存款、购买银行次级债等方式的配置余额约占50%左右,而通过信用债、企业债、股票、债权计划等直接投资实体经济的占比不到50%,也就是说保险业将更多通过银保渠道、高成本筹来的负债又低效率配置到银行渠道。面对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险资的配置边界、配置层次、配置方式、配置路径、配置手段、配置工具、配置策略都需要减少加层、更加的直接面对实体经济,精细管理、提高效率、管控风险、稳定盈利。
一、助力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经济战略的提出和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和区域经济战略的纵深推进,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体量要求巨大,对中长期投资资金的规模需求较大。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资金来源较为稳定的特点,因此能更有效的对接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服务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
现代保险服务业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保险业“新国十条”指明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重点领域。“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的产业地位和功能作用,推动保险业加快发展已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将保险纳入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格局,表明保险业在今后助力国家经济战略方面被寄予厚望。
当前保险资金助力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需要保险的生力军作用;二是社会治理进入转型期,吸引保险的服务者功能;三是民生建设进入攻坚期,需要保险的倍增器效应;四是金融体系进入变革期,需要保险的支柱者力量;五是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需要保险的护航员保障。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5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保险业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要加强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探索建立行业性的战略基金、共保体等载体,创新保险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机制和手段。
伴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经济的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建项目将迎来一波大的建设高潮。保险企业要以主动与政府合作和社会共建为主要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以险资配置规划先行为工作切入点,将资产配置的触角向产业链的上游、向前端延伸;以国家和区域经济战略中长期投融资项目推动为载体,运用负债驱动资产和资产驱动负债两只手,通过负债端和资产端两个端口的产品创新,克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提高资产配置效率。资产端通过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不动产债权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以及股权投资、夹层基金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养老、医疗健康产业等领域的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或投资为小微企业出口服务的创投基金,或发起设立专项基金、产业基金、股债基金等方式投资标的企业或项目。
通过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方式与途径的创新,引导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助力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险资的投资渠道,提升资产负债的匹配度,拉高投资收益,更能够有效地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调动保险业的资金,用于支持经济的新发展,能促进国家经济战略的实现。
二、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既决定着这个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国目前位处国际产业链中下游的制造业大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腾飞对各类、特别是长久期、低成本资金的需求很大。“新国十条”提出发挥险资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保险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把握实体经济发展的脉搏,立足于行业特点,发挥其在精算、风险管理、投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资源配置到服务和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上,积极拓宽保险业在风险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巨灾风险等方面的服务领域和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必须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创新险资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方法,拓宽险资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和渠道,鼓励险资以债权、股权、夹层基金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源,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
对于保险业而言,因为负债的长久期特性,要求资产配置能够穿透经济周期、利率周期和信用风险周期,也就是说保险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尤为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收益回报的长周期性与保险资金的期限等特性都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以债权计划为代表的保险另类投资,特点是投资收益比较稳定,通常高于固定收益产品,但波动性又小于权益类产品,在持有期内投资收益较为固定。以2012年为例,整个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为3.39%,但债权计划投资收益率达到6.36%,股权投资收益率达到7.48%,不动产投资收益率达到8.51%,相比之下,另类投资的收益率较其他品种相对稳定,也相对较高。
同时,对险资而言,另类投资拉长了整个险资组合久期。目前债权计划平均期限约7年左右,从组合上看具有积极意义。在“大资管”时代,另类投资之所以受到青睐,另一大原因在于其期限较长,符合保险资金的负债特性。“长钱长用”的特性,吻合了险资更好对接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险资除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外,应积极对接实体经济,不断创新产品和工具直接投资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健康养老、物流配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三、助力保险行业地位的提升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中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2014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突破10万亿,保险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逐步拓展、保险资产快速增长,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三位。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保险业与银行业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国际经合组织国家(OECD)保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比例平均为20%,而2014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仅占其6.04%。
导致我国保险业在金融业占比较低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经历相对落后阶段沿袭而来的较低的风险意识,人们并未意识到风险规避措施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保险产品脱离传统保障功能,日趋追求理财分红的作用,但保险产品较低的收益率表现,导致产品竞争力不高。
保险行业地位的提升依赖于保险业更广度、更深度、更高度参与国家战略,服务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更取决于保险业的持续创新与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有利于保险资产配置,以非标产品为代表的另类投资较高的收益率有效提高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保险产品的关注度,促进保费与保险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有效助力保险行业地位提升。
四、驱动和引领保险主业的发展
成熟保险市场具有金融发展协调共进的特征,其发展沿着“风险保障——生存保障——责任保障——权利保障——财富管理”的路径向前发展,其重点发展的财富管理型产品是在风险保障业务已经基本饱和之后,立足金融业竞争新格局开辟的新业务领域。中国与成熟保险市场不同发展路径决定了中国保险业生存发展的根基需要重新塑造。当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是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城乡一张脸,同类一版本”,依靠“规模效应、人海战术、高息回报、强势营销、高息退保”等经营策略,借助销售优势,通过售卖超过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尽其所能的获取一定的保费规模。这种发展方式,必将侵蚀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真正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性产品短缺与风险管理的解决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表现为旺盛的市场需求,潜在的海量级的客户与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保险服务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增强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创新研发个性化的保险产品需要资产配置和多种行业联合协同创新,比如养老、医疗、旅游和其他关乎人的“医、食、住、行、乐”消费全体验和“生、老、病、祸、死、残”生命全过程等消费服务端相结合的创新,建立延伸和强化自身独特竞争优势。
保险公司的负债与支持负债的资产是相互依存的,资产配置的收益会影响到保单持有人的收益,进而影响保单持有人即保险客户的行为,现代保险业的投资业务对保险公司利润的影响已超过承保业务,保险公司已成为既有补偿职能又有投资职能的综合性金融企业。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主业竞争加剧,保险资金的运用在追求财务收益的同时,需更多关注如何驱动和引领保险主业的发展。
“新国十条”明确保险公司需积极布局与保险业务相关的产业,以延伸保险产业链为核心,向上衔接保险产品开发及大数据采集、大数据挖掘等资源,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向下涉及养老养生、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汽车服务等产业,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保险产业链,提升保险产品价值,增加保险产品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顾客忠诚度。
在消费型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保险资金投资回报更加灵活,可以现金给付,亦可消费产品给付或是组合给付。保险资金选择具有市场口碑、商业信誉及丰富产业链的交易对手,在保障投资收益水平与防范投资风险的前提下,为客户链接国际旅游、健康管理、候鸟养老、国际医疗、贵宾通道等多样性、一体化的服务,进行差异化的产品设计,提升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客户的保险价值,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尊严,重塑保险业在消费者中的信心,驱动保险主业的发展。
五、助力增强保险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能力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丰饶,金融业经营的逻辑起点将归于客户体验,因此研究、挖掘、丰富、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追求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访问次数、增加客户购买频次、增强客户黏性将成为一切的核心。针对单一客户而言,产品界面需求将变得更加丰富精彩,各种金融产品对单一客户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交叉性产品越来越多,识别和购买金融产品更加便捷…基于“互联网+”,未来更多保险产品将变成“互联网+保单+医疗”、“互联网+保单+养老”、“互联网+保单+旅游”…单纯保单“现金来、现金去”的模式可能难以满足客户丰富的需求,而多样化的“保单+”必然涉及对更多产业链的粘合、协同、整合和融合,在原有“风险保障+财富管理”的基础上叠加“消费服务”。通过保险资产配置外购、协同互换整合基于客户消费需求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素资源,使得客户通过保险产品购买实现消费边际成本的最小化和一体化服务的便捷化,进而延伸保险客户服务链、拉长保险客户价值链。就人身险而言,一是从投资传统的养老保险扩展到养老养生服务的大养老;二是从投资传统的健康保险扩展到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的大健康。在大养老产业方面,“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养生产业;在大健康产业,除了创新产品服务外,保险公司可以探索参与大健康产业链的途径和方式,逐步打造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体检、治疗康复等健康领域的一站式服务,这将会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