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mooc.com/newsContent.asp?id=2008
【导读】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市场没有消费权利,没有消费权哪有中国消费型经济?因此,大众创业,首先是为消费者创业,然后才是为股东创业、员工创业。万众创新,首先是增加消费者福利,然后才有员工福利,最后才有股东红利,这样政府才有税收和持续的市场。
中国经济三架马车不均衡,投资大、出口多、消费软。这显然是不行的,要转型升级为“消费主导、投资与出口均衡”的经济模式。怎么办呢?许多经济学家与官员给出的解决方案无非有三:
一是缺乏社会保障,百姓才敢于花钱,甚至超前消费。这样消费就成为主导经济因素了。但是,这一手段却把中国人的消费资金赶往全世界,旅游、国际购物、购房,拉动全球经济。中国生产品却押在库里或廉价卖给国外商家。
二是缺乏花钱地方,开发地产、引进轿车、启动金融消费,当占用了大量生产性资金,将国民变为房奴、车奴、投资客时,险些毁灭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好在中国政府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危害而调控。
三是不爱花钱,金融与政府联手发债,建设大量铁公基,将百姓存款花掉。然后再印钞票,引发通货膨胀和地方债务。
我多年微观实践却发现完全不同的结论。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市场没有消费权利,是中国消费者不敢花在中国、不会花在中国、不爱花在消费上最根本的原因!
多年3.15事件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苹果、微软、路虎、宝马等全球品牌在全球其他国家都老实得很,唯独在中国却异常任性于消费者面前。微观上看,中国消费者的腰包安全吗?电信诈骗、银行卡诈骗。中国消费快乐舒心吗?买啥啥闹心……不多说。
为什么?原因有二:
1、中国商品要从市场导向转变为消费者导向。企业重视市场了,但丝毫不重视消费者。他们会为竞争花掉数亿数十亿,他们会为经销商花掉十亿元广告费,但消费者却是提款机和买单者。这是企业升级的唯一正道。互联网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走出去到整个欧洲也不如中国消费者多。
2、中国政府与法规要从生产型政策导向转变为消费型政策导向。政府发展经济、抓就业、促创业、推创新,这是对的,这是供应端解决之道。甚至,价格高了,发改委约谈;秩序乱了,行政干预。这没有走出供应端思维方式。中国消费端呢?无论是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备、力度、严格程度,都远远不如供应端。让宝马在中国如此任性,毒奶粉其实一直没有消除……中国消费者在世界工厂大国不安全的消费,就不是供需问题了,而是没有保护消费者的法律体系与行政事业体系,让他们消费权利是安全的、快乐的、持续的。互联网是增加了透明度,但依然无法最终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
长此以往:
中国可以做出任何东西了,但出口转内销后才能消费,不如苹果手机!
中国企业离消费者越来越远,没有品牌权的500强是没有意义的。
道理很简单,看看华景咨询所梳理的美国1900年~1960年的消费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中国正处于这一阶段。1960年以后的行政力度与社会基础还没开始呢!中国消费型经济也不会短期内实现,安全消费才会激励消费,低廉消费品价格才会放大消费,完善消费服务才能引发超前消费。
时下都在谈论:
质量替代数量,质量是消费者说了算,而数量是企业家说了算。在谈论效率替代增速,效率首先是消费效率,然后才是生产效率。
大众创业,首先是为消费者创业,然后才是为股东创业、员工创业。当看见那些公司的豪华年会与低劣的客户服务,这样的创业能持续多久,这样的致富模式能支持万众所创的业吗?
万众创新,首先是增加消费者福利,然后才有员工福利,最后才有股东红利,这样政府才有税收和持续的市场。
企业管理慕课网 更多精彩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