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墓表现了权贵膨胀的欲望


                 扬州考察“黄肠题凑”墓葬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参观记
 
                曾祥裕(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 电话 13766307454)
  
扬州考察“黄肠题凑”墓葬
 
扬州考察“黄肠题凑”墓葬
    墓葬,作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当时社会生活信息和人文历史内涵,成为古建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人有等级之分,墓葬的形式反映了墓主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扬州考察时,从大明寺出来顺道有一座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吸引我的眼球的是这里陈放一座堪称世界之最的“黄肠题凑”墓葬。
 
    是日下午,扬州下起大雨,我在雨中走进汉墓博物馆,它建于山顶之上,巍峨雄伟,从多层台阶下仰望,大有帝王陵寝之势。拾级而上,步入主展厅陈列的是"神居山一号汉墓",系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寝陵。
   
    据考证,公元前54年,厉王刘胥葬于甘泉山。刘胥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他力气很大,《汉书》上记载,他生得熊腰虎背,力能扛鼎。他被封为广陵王。但是他作为一个地方的王,却叫汉武帝非常失望,他横行不法,经常寻衅滋事,犷悍无赖。汉武帝在世的时候曾经下令,永远不许他登上皇位。他经历了三个皇帝,眼睁睁地看到他的弟弟和侄子都做了皇帝,就是没有他的份。
 
   扬州当时叫做广陵,有许多便利,一是靠近海,可以煮盐,还可以铸造钱币,地方经济比较发达。他于是就做起了皇帝梦,想把汉宣帝推下位。他在暗中找了许多有法术的人做手脚,想咒死汉宣帝。但是他的阴谋被发现了,于是汉宣帝就下令,赐给他一道白绫,把他吊死。
 
   由于他是汉宣帝的爷爷辈,加上汉朝有厚葬的习俗,所以汉宣帝就为他动用了大批人工,在平地造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王陵。现在扬州境内的甘泉山系当时人工堆积而成的,高63米,面积25公顷,山上有七座山峰,他们的排列与北斗星座相似。据推测,穴为子山午向庚子土龙,右水倒左,水出东方。 
 
    这项工程将天文与地理相对应,堪称天下奇观。汉宣帝宽容和大度,对广陵王刘胥及其王后的王陵均采用了汉代最高葬制——“黄肠题凑”。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两座汉墓,扬州市政府决定将他们迁移到蜀岗古城遗址南缘,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广陵王墓博物馆,他东邻铁佛寺,西接古唐城,南望笔架山,北近隋炀帝陵,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平方米。
扬州考察“黄肠题凑”墓葬扬州考察“黄肠题凑”墓葬
 
    考古专家认为,广陵王刘胥葬制为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是全国罕见的大型汉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广陵王刘胥葬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皇家墓葬制度提供了最有说明力的范本。
 
    据考古文献,我国自周代对棺椁使用制度多有记载。《礼记·檀弓上》载“天子棺四重,诸公三重,诸候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荀子·礼论》云:“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天子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四棺或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 。
 
   棺椁制度到西汉时达到顶峰,两汉皇族盛行黄肠题凑。黄肠题凑简单来说就是在“椁室四周构筑东、北三边各垒三层黄肠木,通墓道的两边各垒二层,题凑内有二层椁,外椁紧贴题凑墙垒砌。” 
 
     
   广陵王刘胥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楠木为构件,每块题凑尺寸大小有别,四面企口高低错落有致,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坚固细密,好象魔方,放错一块,便无法复原。同时广陵王墓这种楠木结构的"黄肠题凑"式木椁,规模宏大, 结构严谨,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 面积约237平方米,折合木材约545立方米, 在迄今我国发现的同类木椁中最为完整,极为珍贵。在“黄肠题凑”内布局有东西厢、中椁、内外回廊、内椁。内椁位于正中,分前堂、后寝,当是文献所记的便房与梓官。
 
    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还有一套专用的特殊葬服—玉衣,广陵王下葬时也享受这一待遇。“玉衣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分别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  统治者们为什么要以玉衣作为葬服呢?这是因为他们当时迷信玉衣能保存尸体不朽,这同样是为了保有灵魂的需要,可见中国古代土生土长的灵魂崇拜这一信仰在汉代及以前的墓葬中有很深的体现。
 
   参观过程中,我格外观察了广陵王陵墓的施工质量。从考古人员所拍摄的图片来看, 汉广陵墓底第一层铺碎石,二层铺木炭,三层蒲席,四层铺白灰土,五层铺黄褐土,六层铺黄灰土,七层铺黄褐土。这些都是确保地下陵墓干燥不受水湿之侵的有效措施。
 
  

  (温情提示:  为满足易友学习风水的需要,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决定:2015年6月1日在美丽的风水名城赣州举办杨公风水弟子学习班,学习全过程由知名风水师曾祥裕总负责, 敬请易友关注招生信息,踊跃报名。)
 

 扬州考察“黄肠题凑”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