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耀华
《冲天英雄传》,又名《仙巢传》《金统纪》《平唐歌》《奇女仙巢梦》。自二〇〇〇年九月构思酝酿,二〇〇二年三月动笔,至二〇〇五年春,前四十回成。其间痰压火碰,遂累一病,卧床不起。迁延病榻,将一年又三个月。直至二〇〇六年夏末,方才提笔再续前编。
心入说部,不知冬夏,几忘昼夜。恍惚之间,删削补漏,凡三草,终毕书稿。及寻看日历,已是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深夜矣。
唐末之局,藩镇割据,宦官柄政,朝臣朋党,州县酷敛,耕织荒废,庶人破产。诚所谓:
天塌地陷暴风突,海啸山霾大地哭。
三界生灵浸水火,九州百姓愁栗粟。
荒年偏遇秦皇敛,暴月又值殷纣戍。
半死豪杰哭带啸,行亡壮士揭竿出。
四害横行,天下鼎沸,百姓怨声载道,九州民不聊生。于是,豪杰振臂、壮士揭竿,兵车南北驰骋,烽烟东西蔓延;补天尚义、平均冲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农民革命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刘粉娘、尚巧云、杨巧梅、甄俏红等巾帼,亦奔走呼号,各竭智勇,死心向平均、塌地信尚义;虽逞姿而炫色,终如心以流芳。至如白玉兰、云莺、云燕,虽滥淫作无耻,底悲欢以丑合。
如王仙芝、黄巢、尚君长、尚让等人,尽属引牛耕夫、不第秀才,抱文武而不售,怀才学而向隅;遂入商贩,终成盐枭,日赚三升,夜赢五斗;聚船舶以抗风,结壮士而成团;糊口之手,渐触国宪,破产之后,遂以成军。
更有费传古、毕师铎、过天龙等辈,或悲唐日将落,或怒州县迫害,或为生计日艰,遂挺身以抗官,更抛锄以向义。
再有朱全忠、李克用、张全义数辈,先为忠臣义士,转脸叛将走狗!借唐旗以招摇,逞心术而瓜分,为后世所不齿。
尚让、杨景彪、张乔、杨复光、陈景思、郑畋数辈,虽有圣贤之名,终乏圣贤之才。其耿耿忠心,欲复本朝,再领华夏。只因焦土残世、人心思乱,视残唐为臭袜,看黄齐作虎狼;人不戴李,民不拥黄。于是连新带旧,统统为历史洪流一荡而灭,遂使残唐、黄齐一去而永不复返。
然而,人物虽去,事迹尚存。其间,或百姓揾泪,或壮士呜咽,或巾帼振刀,或丽质殉义;或昏君庸主,或忠臣良将,或跋扈武臣,或奸阉恶宦,多为历史烟尘所埋没,又为诸大家所不传。虽有罗贯中之《残唐五代史演义》,因是开山艰难、见名畏义,望金统事而止步,三言两语、情节离奇、荒唐不经,翻过黄齐一代而直入后粱。再有蔡东藩先生的《唐史演义》,在论及农民革命战争之时,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偏重古史今译,未能客观全面反映农民革命战争与农民政权的全貌。蔡先生在史话书中,只用寥寥数语,便将一代大齐王朝一挥而过。嗣后,现代各家的大笔们,多有涉笔于此者。然而,不是空中楼阁,便是仙侠情怪,少有能够形象地描绘出晚唐农民革命战争的真实画卷的。有鉴于此,笔家自不量力,欲复历史旧貌,再扬前烈罡风。每日公事之余,膙手捉笔,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得二百万言、一百三十六回,终卒其编。
一读此书,令人欢欣,令人捧腹,转又令人伤心,令人仰天大哭。然而书中的人与事、物与情,略有与今人今事相同者,纯属后世巧合,望读者勿作牵强联想,先以奉告。
再读此书,令人拍案,令人发指,令人悲泣号啕,令人惋惜不已。然而书中的言语与诗词歌赋,有失平仄工整者,望读者与看官斧正,幸勿哂笑。
三读是书,令人猛醒,令人回味无穷,令人大彻大悟——足慰著书人以史为鉴的苦心了。
拙作面世,如一片绿叶,点缀文苑;如一朵山花,立于说部之林。愿她陶冶情操,愿她启迪智慧,愿她普及广藏。
作“天”、“补”、“平”、“均”诗各一首,以为书前之序。诗云:
天崩地裂又如何?天道怨声血泪多。
天将干戚长空舞,天来铁马遍地戈。
天雷吓跑失德主,天火焚焦腐败窝。
天下苍生千百姓,天穹岂灶一家锅?
补天浴日大德风,补月浣辰化圣功。
补喜烝民国本健,补平大地自然兴。
补擦百姓伤心泪,补暖苍生笑皱翁。
补正版图归盛世,补圆四海汉家钟。
平地雷声催骤雨,平川暴动展旌旗。
平均大旆红光照,平等将军苦战激。
平野烽烟鸦骨乱,平民怒吼鷃啄墟。
平残百姓悲歌壮,平扫皇朝贵贱一。
均得日月等光辉,均有山川共笑炊。
均享人权万万喜,均分土地千千归。
均忙五谷牛羊胖,均汗三秋米粟堆。
均库刀弓皎皎瑞,均平天下巍巍碑。
序于郑郊哭唐庵
《冲天英雄传》(第一卷 焦土风云;第二卷 义旗英雄;第三卷 红粉硝烟;第四卷 冲天开国;第五卷 金统落晖),李耀华著,华夏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定价:236元。
《冲天英雄传》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专制集权王朝为什么都逃不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苛政贪冒之下,必有英雄拔剑而起,黄巢率百万之众,风卷天下,破长安,建大齐,“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实现了农民起义军的最高梦想。而倏忽四年,就不得不退出京城,终至风流云散,又是为什么?答案尽在《冲天英雄传》之中。本书结构宏大,通过描写黄巢起义波澜壮阔的全过程,全面展现了晚唐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风貌,表现了封建王朝盛极而衰的必然命运和古代农民起义的失败根由。行文风格继承了明清古典小说传统而多所创新,故事进程疏密有致,语言能庄能谐,人物性格鲜明,分析针针见血。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绍继弘扬,尤其是可读性、思想性等方面,创造了新的高度和标杆。
作者简介:
李耀华,男,1959年生,号具茨山人,河南新郑人,祖籍河南长葛。1973—1980年在郑州矿务局工作,1981—1985年在新郑化肥厂工作,1985年9月—2000年6月调入新郑市检察院工作,1986年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6月调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