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是老龄化而是过度刺激——与楼继伟部长商榷


 
 
韩和元
财政部长楼继伟最近的演讲让“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楼部长认为未来5年或10年,中国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这种状态,其原因是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早由世行提出。在其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里其所做的定义是: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原因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国家往往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最后整个国家便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从世行的定义来看中等收入陷阱指称的是中等收入国经济陷入停滞这样一种状态,经济增长停滞是关键。经济增长停滞其实不只发生于中等收入国,也发生于发达国,其中日本无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自1990年泡沫破灭后,该国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方面与美国竞争,也正是因此,该国经济便处于停滞状态,且已长达25年了。故而,个人认为就经济增长的停滞,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或可给我们以启示。
就日本的衰退可谓众说纷纭,有人如楼部长一样将其归因为人口的老龄化,有人则认为是《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所造成,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实证支持。譬如,与日本一样同样面临着老龄化危机、面临过《广场协议》本币升值冲击的德国,没有沦入陷阱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真因何在?个人认为主要归咎于当时日本在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上出了极大的失误,由此对其企业造成的巨大伤害。
首先来看一下微观方面:为应对《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所造成的萧条,日本央行决定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正是这种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日本经济体系到处充斥着廉价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市、楼市。短短4年间,日本股市、楼市均上涨了近3倍。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亿万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于企业而言,金融收益远超主业收益,谁还会认真对待市场、研发、质量等正常的经营活动?一个企业在上述领域都不肯投入怎会有可持续的竞争力?这种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力求从实业中抽走资金的收割战略不仅发生于泡沫时期,泡沫破灭后仍是如此。20 世纪90年代,被认为会持续不断上涨的股价和地价终于出现了逆转,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支撑,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拐点。于那些企业而言,随着泡沫破灭而来的是财富没了债务还在。为偿还债务尽快修复糟糕的资产负债表,这些企业不得不拼命的节衣缩食去控制成本。如此一来就自然对其经营行为中的科研、市场、质量投入都形成了严重的挤出效应,长期以往对企业竞争力的伤害是可想见的。
再从宏观上来予以解析。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加快了工业化步伐。我们知道由于资源的匮乏,日本是个原材料进口国,其赖以发展的模式就是大量的进口原材料,然后加工为工业制品再予以出口。但随着中国等新兴国的加入,这导致上游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在下降。可惜的是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日本的产业结构却并没有随之发生太大变化。也就是说,日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新兴工业国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与新兴工业国竞争而招致了国内产业的疲软。同时由于刺激政策又支撑了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使其丧失了以“创造性破坏”为主要形式的产业优化和调整。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产业不仅没能升级反被固化,如此一来它也就无法与美国这样的创新经济体竞争了。
正是基于上述经验和教训,个人却倾向于认为,真正可能会让中国滑入经济停滞陷阱的不是财长所认为的人口问题,而是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内的刺激政策,微观层面:由于刺激政策导致资产泡沫,一方面会使得人们不安所业,一方面可能造成其资产负债表恶化,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的竞争力无疑是巨大伤害!宏观层面:目前整个世界的产业结构如1990年代般已发生深刻变化,可预见的是在未来,于劳动成本、土地成本上,我们无法与印度等国竞争。同时,如我们继续执行刺激政策,有可能像当年的日本一样,无意中人为地破坏了“创造性破坏”这一市场机制,进而对现有的产业模式起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保护作用,进而使得我们丧失产业转型的机会。如此一来,在低端我们无法与印度竞争,在高端我们无法跟富裕国竞争,那我们就真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