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的犹太商战策略


 文/张从忠


沈阳有个以拾破烂为生的人,名叫王洪怀,是我的读者,也是犹太商法的实践者。“我和别的破烂王都在收集易拉罐,收一个易拉罐,才赚几分钱,我怎么样才能跟别人不一样呢?”经历很多次辗转反侧后,王洪怀在记事本上写到,“如果将收来的易拉罐熔化了,当成金属材料卖,能卖多少呢?”说干就干,他把一个空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化成一块指甲大小的银灰色金属,然后花了六百元在市有色金属研究所做了化验。化验结果出来了,这是一种很贵重的铝镁合金!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每吨在14000元至18000元之间,每个空易拉罐重18.5克,54000个就是一吨,这样算下来,卖熔化后的材料比直接卖易拉罐要多赚7倍。

他决定回收易拉罐熔炼。从拾易拉罐到炼易拉罐,一念之间,不仅改变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质,也让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条轨迹。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价格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一角四分,又将回收价格以及指定收购地点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烂的同行散发。一周以后,王洪怀骑着自行车到指定地点一看,只见一大片货车在等待他,车上装的全是空易拉罐。这一天,他回收了13万多个,足足二吨半。

向他提供易拉罐的同行们,卸完货仍然又去拾他们的破烂,而王怀洪却彻底变了。他立即办了一个金属再生加工厂。一年内,加工厂用空易拉罐炼出了二百四十多吨铝锭,3年内,赚了270万元。他从一个“拾荒者”一跃而为百万富翁。

一个收破烂的人,能够想到不仅是拾,还要改造拾来的东西,这已经不简单了。改造之后能够送到科研机构去化验,就更是具有了专业眼光。至于600元的化验费,得拾多少个易拉罐才赚得回来哟,一般的收荒匠是绝对舍不得的,这就是投资者和打工者的区别。虽然是个拾荒匠,却少有穷人的心态,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巧妙的办法,这种人,不管他眼下的处境怎样,兴旺发达那只是迟早的事。为什么王洪怀能够成功?因为这就是犹太商法!

多年以前,一位制作铜器的父亲问他的儿子:“1磅铜的价格是多少?”(1=16盎司=0.4536千克)

儿子答道:“35美分。”

父亲说:“对,整个德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1磅铜做成门把看看吧。”犹太人经商注重“与众不同”,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生财之道,犹太商人的老话说:“你能看到的未来有多远,你的事业就能走多远。”

20年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也成了麦考尔公司董事长。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翻新自由女神像时所扔下的废料,向社会招标。但几个月后,任然无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在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条件就签定协议。第二天,他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首先,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的现金,他把1铜卖到3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0000倍。

犹太人的法典《塔木德》中有一条成功法则——“与别人不一样”,意思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生意,用别人不用的方法;做别人不会做的生意,用别人看不懂的方法;做别人没有想到的生意,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而这一系列的不同,就形成犹太民族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又形成了《蓝海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