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弥勒佛化身人间度众生(图)
阿弥陀佛。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等千百亿分身,度化无量众。
----- 诸葛长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东方琉璃药师佛。南无弥勒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太乙救苦天尊。
大成至圣孔子。
在学习国学佛教文化路上,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弥勒佛”。
弥勒佛为了度人,化身千百亿,投身十方法界,度化无量众生。
在唐末至五代时期,弥勒佛曾经化身“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华大地。
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度化无量众生。
弥勒佛点燃了无量心灯、种下了无量成佛的种子。
布袋和尚、弥勒佛,是什么样子?
诸葛长青相信各位有缘都去过寺庙,或者看过佛教资料,其中有一个身宽体胖、微笑乐观、拿着一个布袋的出家人形象,这就是欢喜佛--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形象。
说到弥勒佛“布袋和尚”的形象,想来大家一定会想到一幅对联: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幅对联,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最好的精神诠释。
诸葛长青认为,我们学习“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弘法利生,主要学习三点:
一是学习“布袋和尚”救助苍生的大愿力;
二是学习“布袋和尚”看透人生的大肚量;
三是学习“布袋和尚”微笑人生的好心态。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化身,以人的形象,辗转世间,度化人心。
布袋和尚有什么传奇?布袋和尚如何弘法度人?
诸葛长青推荐有缘者看看1998年台湾版《布袋和尚》电视剧。
看了这部电视剧,你会学会“布袋和尚”的慈悲心、度人方法和辩证的学佛智慧。
《布袋和尚》1998版电视剧全集,由王明台,蔡灿得,周筱云,杨贵媚,张世主演。主要讲述了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传说故事。传说中,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他身段矮胖、满脸欢欣,素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他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锄强扶弱、让众生离苦得乐。
《布袋和尚》1998台湾版本电视剧剧中,包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警世故事:在奉化县城,布袋和尚救月儿,小“一心”假扮新娘惩恶少;岳林禅寺中,布袋和尚替国师圆了多年的寻子梦;“乾坤百宝袋”将湘莲从恶梦中惊醒,却因生死殊途她只好把佛法和连绵爱意留给了爱侣耿民;在县衙地牢,布袋和尚使“女鬼”现形,却引出了皇帝、皇后对簿公堂;终究布袋和尚成果了俊男和惠英一段好事多磨的千古姻缘。围绕着以上情节,剧中还平添了许多民间笑话交叉其间。喜剧人物顾少游、福州相士的轮流登场,使全剧在一片笑声中落下帷幕,让观众看了“欢欣、宽心、笑口常开”。
诸葛长青认为,这部《布袋和尚》1998版本电视剧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解了慈悲度人的佛法和佛法智慧,《布袋和尚》通过简单易懂的小故事,阐述了佛教理论,阐述了佛教智慧,阐述了止恶行善的重要性,阐述了人生命运应当行善积德,阐述了每个人都要笑口常开、开朗乐观,阐述了每个人都要看透人生、大度能容天下事。阿弥陀佛。相信大家看后一定会有一新的飞跃。
一、“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弥勒佛”化身千百亿,遍布十方法界,度化无量众生,为了度化中华大地众生,“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出现在浙江省奉化等地。
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他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让众生离苦得乐。
智能尊者眼见人间生灵涂炭,满目疮痍,遂立下“普度众生”的宏愿,然后转世投胎,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僧人,是五代时后梁高僧。
他身宽体胖,面容含笑,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无论给他什么,即装大布袋,永远也装不满;有时在稠人广众面前,将袋中之物倾倒于地,叫道开:“看、看、看,随即哈哈一笑,收回袋内。一天,他坐在原籍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偶道:
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干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
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岳林寺圆寂,逝前说《辞世偈》,称自己为弥勒化身。人们恍然大悟,以为此即弥勒菩萨显化,因而从北宋开始,就画或塑了他的形象,供奉于天王殿中,称为大肚弥勒;有的还让他带着那个“布袋”,佛寺中笑口常开、袒腹露胸的弥勒菩萨像,即由此而来。
布袋和尚,后人以布袋和尚的形象替代了印度弥勒。佛教寺院天王殿面朝进门香客、外向而坐的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就是奉化的布袋和尚。
二、布袋和尚传说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弥勒佛为了度化世人,借助“布袋和尚”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古往今来,有许多传奇故事。
布袋和尚的事迹,正史记载很简单,但在奉化流传的许多故事,描述了他的聪明智慧、幽默风趣、与人为善、乐观包容等精神和品德。
1、布袋和尚诞生: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据说唐朝时,宁波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喜好田间劳作,最好与人打赌取乐。有次与人比赛插秧,谁输了谁请吃夜饭。四位农夫手起手落,不一会儿田中就绿了一大片,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输了,他却呵呵笑着,高声吟诗: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大伙一听这首《插秧偈》很有意思。
“福田”既指良田,也指佛田,“水中天”既是大自然的天空,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六根”不光是说插秧每行有六株,也暗示佛经指的眼耳、鼻、舌、身、脑,“稻”与佛“道”又谐音,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不仅描绘了插秧情景,更包含了佛教的智慧和辩证的哲理。人们在琢磨的时候,布袋和尚施展神通,乐呵呵地插完秧苗。诸葛长青认为,布袋和尚,经常用一些诗歌偈语来传播佛法,通俗易懂,这种度人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布袋和尚交友带着三分侠气,为人存有一片素心,他在圆寂前,说了四句《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毕,即在青石上端坐而逝。后人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
这位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时常劝化人们要忘却烦恼,宽却肚皮。他也时常手持藜杖、撒履闲行,应了佛法中的“万法本空”之意。
后代文人崇敬这位可敬的大师,提写了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首妇孺皆知的句子赞颂了布袋和尚容人容事之雅量,但似乎并未悟得佛祖旷达襟怀。
试问尘世间,谁未做可笑之事,谁又能说自己不是可笑之人。宽厚的佛祖,曾几何时讥笑过可笑之事可笑之人,何时不是以悲悯之心,善待芸芸众生,这等境界后人自是望尘莫及。
我们红尘之中生活,面临许多事情,面临许多挑战,面临许多贪嗔痴慢疑、杀盗妄淫酒、财色名食睡考验,如何保持平常心?如何做到如如不动?诸葛长青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念诵“弥勒佛+对联方式”。每天早晚念诵中添加:弥勒佛10--100句,然后念诵 “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5-10遍,然后大笑三声,呵呵,你的心态就慢慢变好了。不信,你就试验一下,诸葛长青保你心态慢慢变好了。
2、漂流县江
正史记载,布袋和尚氏族不详,不知从何而来。奉化传说,布袋和尚自奉化县江漂流而来,为长汀村民张重天和妻子窦氏收养,取名“起此”,后演绎为“契此”。
奉化有三大河流:剡江、县江和东江。其中县江穿城而过,因以得名。县江发源于奉化大堰镇董李第一尖山,干流长77公里,由甬江出海。流经县城的一段称龙津,相传为东海龙王的九子敖牙居住。每年敖牙要兴风作浪发大水,说是要趁洪水出东海拜会父亲。这年秋天也不例外,台风过境水就涨了上来,在大水中漂来了一块木板(也有人说是一捆柴草),板上躺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以后鼎鼎大名的布袋和尚。
奉化城北三华里、县江西岸有个村子,叫长汀。村里有户人家,男的叫张重天,妻子窦氏,务农为生。夫妻恩爱,但膝下无子。这天张重天吃过早饭,正在田间劳作,忽听溪上一声轰鸣,那溪水犹如巨龙,呼啸奔涌而下。在那白花花的浪头之中,晃动着一块木板,板上躺着一个赤身露体的小孩,随时有灭顶之险。张重天见此情景,动了恻隐之心,就近找来一根竹竿,把木板拨到身边,抱起孩子一看,圆头大耳,生相端庄,朝着自己咪咪发笑,顿觉爱不释手。抱回
3、岳林剃度
岳林寺,始建于南梁大同二年(536年),原名崇福院。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寺址从龙津之西迁到龙津之东,改名岳林寺,以其背后有三山丛林得名,后演绎为岳林寺,寺名沿用至今。
张重天夫妇信佛。契此从小开始,常随父母到与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岳林寺拜佛。稍长,又常与村里的小伙伴到寺里嬉戏。岳林寺高大的建筑,恢宏的佛殿,巍峨的佛像,肃穆的佛事活动,对年幼的“布袋和尚”“契此”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对佛教产生了虔诚的信仰,终于向父母提出了出俗为僧的念头。诸葛长青认为,一切都是机缘,布袋和尚机缘到了,就出家度化苍生。岳林寺,以“弥勒佛”为信仰主题,也是弥勒佛诞生在附近的机缘啊。“布袋和尚”出家,从此开始了弘法度人的历程。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争霸,战火频频,社会动乱。在这种情势下,许多人都想找个清静之地,安身立命,躲避战祸。所以,当时佛教比较兴旺,出家也成为时尚。张重天夫妇本来就信佛,对儿子皈依佛门也不反对。于是,17岁的契此,离开家庭,跨入佛门。
方丈见“契此”圆头大耳,一脸善相,小小年纪,如此虔诚,就欣然接纳,说:“善哉!善哉!本寺添此沙弥,定能香火兴旺!”接着,方丈亲自动手,为契此剃去青丝,披上袈裟,并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释”字,赐法号“释契此”。
方丈慧眼识珠,一语中的。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出家,又在岳林寺圆寂,为岳林寺做过许多事情,身后又被定为弥勒化身,以其形象代替印度弥勒。岳林寺因此被定为弥勒道场而名声大振,闻名寰宇。
4、布袋记趣
契此出家后,整天背着一个布袋,云游四方。
有人问他:“师父有法号否?”
“契此”回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于是,世人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诸葛长青:“布袋和尚”身上背着袋子,又叫做“乾坤袋”。
“布袋和尚”这只布袋十分神奇。
一是深广无边。它看起来不大,但无论多少东西装进去,永远都没有满的时候。甚至连他在福建募捐来的一批扩建寺院的大木头,都能装入袋中。
二是有起死回生、变馊为鲜的特殊功效。有人把死了的鱼儿投入他的布袋,他毫不生气,仍然笑嘻嘻地收下。背到河边,倒入水中,鱼儿竟然摇头摆尾,游入溪中。有人把馊了的饭菜倒入他的布袋,过了一会,取出来却新鲜无比,美味可口。他自己吃不完,招来小儿们,让他们尽情啖食。小儿们吃得津津有味,布袋和尚则坐在一方,开怀大笑。所以,许多孩子都喜欢跟他一起戏耍。杭州灵隐寺前山岩上雕刻的“十八小儿戏布袋”,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塑造的。
三是这只布袋永远用不坏、毁不了。有个地方上的无赖,惯于寻衅闹事,弄人取乐,以为布袋和尚老实可欺,夺下他的布袋点火烧掉。奇怪的是,第二天,布袋和尚依然背着那只布袋,来去如旧。无赖以为这只布袋一定是重新做起来的,又夺过来把它烧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布袋和尚都大度地容忍了,可是当无赖第四次去夺布袋时,使尽吃奶力气也提不动空布袋了。
至此,无赖才知道布袋和尚不是凡人,就拜到脚下,恳求饶恕。
布袋和尚点化他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从此,这个无赖改恶从善,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5、文献记载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布袋和尚传说故事很多,在民间留下无量传说故事。由于民间故事流传于民间信众内心,也有少量文字记载,散见于《佛祖统记》。诸葛长青认为,要了解“布袋和尚”传说故事,建议有缘者多看看1998年台湾拍摄电视剧《布袋和尚》。这部电视剧,“画龙点睛”的讲述了“布袋和尚”部分传奇故事。
南宋志磐所著《佛祖统记》卷42所载布袋和尚篇幅虽少,但却加入了《景德传灯录》所没有的记载,且和后世所见的布袋和尚像构图有密切的关系。如十六群儿(注:到昙噩的《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十六小儿增为十八)哗逐布袋,并争掣其袋的典故;以及蒋摩诃见其背上有一眼的典故等等。其文曰:
四明奉化布袋和尚于岳林寺东廊坐磐石上而化,葬于封山。既毕,复有人见之东阳道中者,嘱云:“我误持只履来,可与持归。”归而知师亡。众视其穴,唯只履在焉。……有十六群儿哗逐之,争掣其袋。或于人中打开袋,出钵盂、木履、鱼、饭、菜、肉、瓦、石等物,撒下云:“看!看!”又一一拾起,云:“者个是什么?”又以纸包便秽,云:“者个是弥勒内院底!”尝在路上立,僧问:“什么?”师云:“等个人来。”曰:“来也!”师于怀中取一桔与之。僧拟接,复缩手云:“汝不是者个人。”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放下布袋,叉手立。僧云:“莫别有在?”师拾起布袋,肩上,行。因僧前行,抚其背。僧回首,师云:“与我一钱来!”尝于溷所示众云:“化缘造到不得于此大小二事!”郡人蒋摩诃每与之游。一日,同浴于长汀,蒋见师背一眼,抚之曰:“汝是佛!”师止之曰:“勿说他人!”师常教蒋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故人间呼为“摩诃居士”云。师昔游闽中,有陈居士者供奉甚勤,问师年几,曰:“我此布袋与虚空齐年。”又问其故,曰:“我姓李二月八日生。”晋天福初,莆田令王仁煦于闽中见之,遗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俱不识。”后人有于坟塔之侧得青瓷净瓶,六环锡杖,藏之于寺。
《景德传灯录》所载《布袋和尚传》
成书于1004年,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在《宋高僧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若干典故。其文曰: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者,未详氏族,自称名契此,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鄽肆聚落,见物则乞,或酰醢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雪中卧而去。师,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或就人乞,其货则售,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履途中骤行,遇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居民以此验知。有一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僧背一下,僧回头,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囊,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便放下布袋。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放下布袋叉手。保福曰:“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师在街衢立,有僧问:“和尚在这里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曰:“来也来也。”(按:归宗柔和尚别云:归去来)师曰:“汝不是这个人。”曰:“如何是这个人?”师曰:“乞我一文钱。”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和(按:和,宋玉元明作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凡非圣复若乎(按:非凡非圣,玉作非圣非凡)。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图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悉诸处不闻声。”又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覩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按:三,元作二)年(917年)丙子三月,师将示灭,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现存。
按:道原的记载十分重要,补充了一歌二偈,四次问答,特别是写下了布袋和尚示灭的时间、地点和临终前说偈的情况和内容,说明“竞图其像”缘起于“他州有人见师亦负布袋而行”,其肉身那时安置在岳林寺东堂。
《宋高僧传》所载《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
最早记载布袋和尚传记的文献,是成书于北宋初年(988年)赞宁所著的《宋高僧传》。此书卷二十一中有《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其文曰: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醢酱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三、“布袋和尚”学佛弘法民间传说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布袋和尚”从小就熟读百家经典、佛家经典,为他未来弘法奠定了基础,加上他是“弥勒佛”直接转世,所以记忆超群,智慧超群。
1、立志学佛
布袋和尚没有出家之前名叫“契此”“起此”,已经是一名佛教圣徒了。早在私塾念书的时候,小起此就开始辍学参禅。因为他的记性特别好,什么书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背,把教书先生乐得合不拢笑口。
他特地跑到这个不同凡响的学生家里,对起此的父亲张重天说: “这个孩子不寻常,要好好培养他,将来必成大器。我的学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了,你最好另外给他请一位通晓天文地理、学贯古今中外的先生来教他吧。”
张重天犯难了。长汀村虽然离县城不到十华里,但在唐朝末年还是一个很小的乡村,叫妙林十八村。姓张的人丁单薄,张重天本身也是张姓的入赘女婿,要请一位高水平的先生来做家庭教师谈何容易!
聪明的小“起此”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事,他直截了当地对父亲说: “阿爹,侬勿用担心事,我要读的书都在这里呢。”说完,从自己的书桌里捧出一大堆经书,什么《金刚经》、《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华严经》等等,看得张重天眼花缭乱,天晓得起此小小年纪是怎样把这些经书搜集起来的。张重天怕这个抱养的义子读了经书要出家,连忙说: “好儿子,这些书是和尚读的,勿适合侬介小小人读,阿爹会寻顶好顶好格先生来教侬读书,侬以后一定可以中状元,做宰相。”
“起此”笑得前仰后合,拍着圆肚皮说: “阿爹,人都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侬儿子格肚皮已经这样大了,可以容纳世上一切是非,参透人间所有真假,宰相哪有这样大气?做佛菩萨才对得上号哩!” 张重天听了这番话,一脸的严肃,扳着面孔训教儿子: “起此你听着,以后再说出家一类闲话,侬就勿用叫我阿爹了。我张家世代单传,全靠侬传种接代呢。” “传种接代有啥难的?”起此依旧笑容可掬地说,“只要阿爹侬给我造一个佛堂,让我清清静静读经书,我保侬儿孙满堂,世世代代有享不完的福报。侬要是硬要儿子做不想做的事,我真的只好出家做和尚去了。”
张重天拗不过小起此,只好按照儿子要求,在他最爱玩耍的地方洪郎潭岸边造了一间佛堂。就这样,起此在自己的佛堂里学佛,无师自通。没几年工夫,就把隋唐以来的佛家八宗所信奉的经典都参透了。起此出家之后,法名为“契此”,自号“长汀子”。长汀人依旧把他当村里人,他也常常回到当年读经的书房阐禅学法。后来他在岳林寺坐化,人都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为了纪念他,长汀人把洪郎潭岸边的佛堂改名为“弥勒殿”,并将他尊为义祖,把他的传略,写到了长汀《张氏宗谱》里。
2、夫妻学佛
由于起此聪明好学,待人真诚,粗细农活都拿得起放得下,方圆几十里有女儿的人家都想将他招为女婿。张重天早有给义子成家的打算,千挑万选,终于定下了一位品貌皆优的女子。好不容易等起此长到十八岁,就想敲锣打鼓把新娘抬过门,与起此拜堂成亲。起此一心向佛,从来没把成家立业的事放在心上。开始,他也试图说服爹娘不要为他操办婚事,最好是全家念佛颂经,同登极乐世界。可是,张重天夫妇半句也听不进去,他们受儒学影响更大,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人最要紧的是传种接代,不然,就对不起列祖列宗。最后,还是起此妥协了,因为他在要求父亲给自己建造书房时有过承诺:“传种接代有啥难的……我保侬儿孙满堂,世世代代有享不完的福报……”
起此知道,因缘未到,多说无益,再说,自己承诺过的事,绝对不可以失信。他灵机一动,立即有了一个好主意,仍旧笑嘻嘻地对父母说: “阿爹阿妈,要我成亲好说,但是新娘子要我自己挑。” “最好没啦,阿爹相信侬,侬要天上仙女我也搭侬抬过来。”张重天夫妇放心了。从那时起,起此就暗暗留心。他发现邻村开豆腐店的老板家里有一位小姑娘也喜欢颂经念佛,常常跟着老祖母到岳林寺拜佛烧香。悄悄一试探,她竟也有很强烈的出世之志。
于是,就把这位姑娘介绍给父母。张重天夫妇一打听,发现这位姑娘竟是百里挑一的,与儿子真像是金童玉女一对,喜欢得不得了,立即挽媒说亲,定下成亲日子。成亲那天晚上,新娘子一脸不高兴,等到客人散去新房里只剩下两个人时,便面朝墙壁坐在一边,念起经来。起此见状,也趺坐在另一边,眼对鼻,鼻对口,口对心,一字一句地对新娘说: “阿弥陀佛女菩萨,不用担心难成佛,只要一心向梵天,我做和尚侬做佛。”
新娘子一听,立即打开了心扉: “好啊,原来侬同我不是夫妻是同道啊。说做就做,阿拉连夜逃走,各寻庵堂寺院落脚吧。”边说边起身要走。 “慢来慢来,”起此连忙拦在门边,“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的责任还没有完成呢。”接着就把与父亲的约法三章说了一通。新娘子生气了,又想夺门走人。起此一本正经地向新娘解释: “侬勿用怕,我们不会有事的,侬只管闭上眼睛睡安稳觉,我保侬一觉醒来就有五个儿子在身边。”
起此说完就大声诵经,身子一动不动,仿佛入定一般。新娘子也想念经,可是没念几句就打起盹来,没法子,只好上床睡觉。迷迷糊糊中,听到五声木槌敲击木磬的声音。等到一觉醒来,已是五更时分,起此不知去向,肚子里却像好几条鱼在游。吓得大声叫喊起来。张重天夫妇听到新房里异常,忙跑过去看,只见媳妇挺着大肚子坐在床上,手里捧着一张字条发呆,儿子不知去向。忙问媳妇怎么一回事?新娘递过字条,张重天粗通文墨,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征得六波罗。” 张重天气得火冒三丈,立即召拢四亲八眷,要把儿子找回家。众人正要出发,忽见新媳妇抱着五个婴儿跪到公婆面前说: “媳妇和您儿子起此都是佛门中人,注定‘若逢知己须依分’,今天他已经出家了,我也要遁入空门,这五个儿子是张氏后代,我们的天职已经完成,你们不必白费力气寻找,找到了也没有用,就此拜别了。”说完起身向西,飘然而去,待到众人猛省过来,早已不知去向。
3、岳林寺出家。这个时候,起此已经在与长汀村一河之隔的岳林寺出家了,起了一个法名叫契此,取锲而不舍之意。他就是后来尽人皆知的大肚弥勒布袋和尚。
当时的岳林寺规模不大,香火平平,直到布袋和尚去福建化缘运来大批木材,造起大殿佛阁之后,岳林寺才名声鹊起。尤其是布袋和尚坐化在寺东廊磐石上所作的那首偈语,使人们深信布袋和尚契此原来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岳林寺成了弥勒菩萨应迹道场。雪窦寺讲经布袋和尚还是小沙弥的时候,还没有讲经布道弘法论律的资格。但是他很希望有更多人能与他一起分享满心欢喜。
他常常到附近寺院去,向当家和尚要求讲经说法。那些方丈见契此还是个沙弥,言行举止也没有大和尚那样稳重庄严,以为这孩子贪玩玩到佛祖头上来了,都没有理睬他。有时,还当作笑话互相传说。契此并不以为然,一边继续自修精进,一边寻找讲经说法的机会。有一天,他走到离长汀50华里的溪口雪窦山,看到千丈岩瀑布后有一座寺院。山上游人很多,香客却很少,他便趺坐在山门外一组磐石上敲起木鱼大声念经。游山玩水的人们一听到小和尚念经念得那样好,都凑到他的身边来了。契此乘机宣讲西方净土、兜率陀天的种种曼妙,说得信众个个喜笑颜开,许多人当即到寺里烧香礼佛。
那时,这所寺院的名称叫瀑布观音院,院内佛殿冷清,香火稀少,住在寺里的和尚见香客盈殿,香火不绝,很觉奇怪,一留心,发现门外来了一位讲经传法的小菩萨,便把他请进寺里,热情接待。从此奉化岳林寺的布袋和尚成了雪窦寺的常客。布袋和尚把雪窦寺当作布道弘法的场所。
瀑布观音院的各届住持也把布袋和尚当作同门宗师。为了让更多的信众能听到佛音,和尚们在布袋和尚讲经的四块磐石上铺上木板,搭临时讲经台,让布袋和尚面对群山飞瀑,向十方信众畅谈三世因缘、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布袋和尚年过四十以后又遇上了雪窦寺开山第一祖师常通禅师。常通禅师于唐大顺年间(公元892年)入住雪窦寺,把行将倒塌的瀑布观音院进行修葺、扩建,改名为雪窦寺。常通禅师见契此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佛根深实、禅净两修,喜欢得不得了。当即召集寺内所有和尚及来进香礼佛的信众到法堂请布袋和尚讲经说法。
那个时候,佛教戒律很重,好多人都知难而退。
而布袋和尚的“人人有佛心”,只要“明心见性”,至诚皈依,就能立地成佛的理论,正是信佛的人们求之无门的大愿。所以听的人越来越多,雪窦寺的香火也愈来愈旺盛。据说,雪窦寺住持外出游历的时候,还请布袋和尚到雪窦寺代理过方丈哩。在雪窦寺未新建之前,布袋和尚最初讲经弘法的遗迹犹在,含珠林右前方有四块柱子状的石头,那就是早先为布袋和尚讲经搭台的支柱,后人称它为“讲经台”。
4、点化旗螺山
旗螺山位于奉化裘村东南沿海,北依岳林庄,南临象山港。布袋和尚自武夷山募化海杉归途中,与旗螺山意外邂逅,后来,落脚于天华寺、岳林庄,与旗螺山朝夕相见,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布袋和尚在重归奉化岳林寺之前,再一次来到了旗螺山,依依惜别。只见那山山体孤傲独立,气势不凡,风采奕奕!
猛然间,他的脑海闪出这样一个念头:“我何不变成一座山,长留于此,永远陪伴乡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于是,布袋和尚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把自己长期佩挂的那串佛珠,抛向了旗螺山山顶,不偏不倚,刚巧套在山头巨岩中。顿时,整座旗螺山隆隆有声,彩光闪闪,又过了一会儿,那山竟变了模样,活脱脱化作和尚打坐的形象。
邻近乡人得知布袋和尚离庄回去的消息,不约而同地会聚到岳林庄。他们如数家珍一般,回忆着大肚庄主所做的桩桩好事。人群中,有人提起了发生在昨天下午的稀奇现象,说是见到一长串五光十色的东西,自天空中飞掠而过,眨眼间,飘落在旗螺山头。又见山头呈现出一圈七彩光环,熠熠生辉,再定睛细看,却无影无踪了。一位长者听了,认为此乃佛光,为世间所罕见。旗螺山突然出现奇幻现象,十不离九跟刚走的大肚庄主相关。他既然有法力现化神圣的佛光,说不定是一位大菩萨化身。
听长者这么一说,众人不由地将目光移向南面的旗螺山。“哇!旗螺山太像大肚庄了!”大家一齐惊喊起来。
人们十分熟悉的旗螺山,才隔一夜功夫,模样大变,变成了布袋和尚打坐念佛的形象。山头分明是他慈祥平和的面容,就连两道眉毛都清晰可辨。眉毛下左右分列的两处突出岩石,犹如他的一副慧眼。明显隆起的山坡,酷肖他经年袒露的大肚子。山腰略下处,依附着东西对称的两个残丘,好似他盘曲着的臂腿。山西侧的一处弧形小高地,仿佛是他念佛静坐时丢在一边的大布袋。
于是,“岳林庄里的大肚庄主是菩萨化身”的说法越传越广。岳林庄周围的乡民,请人雕刻了大肚庄主的石像,送到他曾修行过的勒白岙遗址。同时,还在岳林庄里,塑了他的金身,称他为“岳林庄大肚咪眯菩萨”。当地乡民常到这里朝拜,祈求年年五谷丰登,季季海产满舱。那些渡海路过的各路商旅,也总在岳林庄跪拜一番,烧上一炷香,祈祷象山港风平波静,求菩萨保佑自己一路顺风。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我们感恩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来到中华大地,传播佛法,度化人心。我们要以“布袋和尚”为榜样,学佛成佛,弘法度人。
红尘之中,我们要做到: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本文参考资料:
1、布袋和尚网络资料
2、《布袋和尚》1998版台湾电视剧资料
祝福天下孝亲尊师、止恶行善、努力奋斗
持续忏悔、放生、施食、念诵、吃素有缘者
富贵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早成果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东方琉璃药师佛。南无弥勒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南无灵吉菩萨。南无韦驮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耶稣基督。穆罕默德。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三界十方一切神仙。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
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
赤声火金刚。定持灾金刚。紫贤金刚。大神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平台
(zhuge896)
可以通过zhuge896加入或者扫描加入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公益平台,欢迎喜欢国学的有缘者加入。
共同研究国学、传播国学、实践国学。
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