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营销界的风风雨雨让人看不懂,当然虐心的事儿的确不少。小米不断阻击敌人的同时,在年末把自身的估值做到了450亿美元,是联想估值的3倍,令人唏嘘;赵本山大叔再也没有力气告诉大家从搜狗里找到他和弟子们,一个“涉黑出事+20吨黄金”的谣言,使小品王与“被调查”只有一步之遥;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玩笑赌局继续发酵,只差撕破脸皮,显然,董明珠的约架能力不弱,但在互联网上一边倒的气势,铁娘子还须在互联网上积聚些人脉;今日头条没有被版权官司吓倒,反而是继续走向成功,已经成为M端无人匹敌的门户,掺杂在头条新闻里面的广告可以说明,它的收入非常可观;叶茂中老师今年流年不顺,家庭因素不提,就单单互联网思维这些创新营销概念,已经不容这位营销策划大佬不站出来说话,力贬互联网思维,将其用市场营销理论重新解读义不容辞;另一位中生代营销策划人任立军更是推出新书《对称营销》,用36万字的篇幅来说明市场营销在大互联时代的变化与变革;有关互联网营销的大事还真不少,虐心一定未来很长时间互联网营销的主题。
一、“单品爆款”观点
显然,大家都清楚这个观点来自哪里——当然是互联网。手机、煎饼、肉夹膜、牛腩、褚橙等,哈哈,这都是磨破我们耳朵的互联网思维,成功者寥寥。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取得什么样的成功都有可能,当然也包括单品爆款,当然它也不是互联网思维的专利,传统营销里,也有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单品爆款的经典成功案例。因此,千万不要用什么什么理论来证实并否定某些观点,单品爆款有其道理,选择群狼战术也有其道理,这就是营销的独特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说单品爆款观点虐心,是因为成功者成天嚷嚷其成功之道,跟进者基本无法找到其成功秘诀,败下阵来的数不胜数,对于传统营销者来说,更是被虐得身心俱疲,毫无办法。幸好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出来了,细细解读起来,还不是传统营销理论的互联网思维解读办法,万变没离其衷,至于核心创新营销关键点,黎万强当然不会说。
苦逼的当然是那些屌丝追随者,单品不但没有爆款,还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微力无边”营销
到底什么会让市场营销微力无边?2014年,盯在微博和微信上苦逼创业者们当然伤得不轻,轻伤的赔上时间和精力,重伤的迷途却无法知返,基本上处于走火入魔的状态。
持此种观点的营销者和创业者,大体上认为营销有捷径、成功可一夜之间完成,却没有认真研究一下那些呼风唤雨的大V是如何炼成的——要么是商界名人,要么是早期锤炼,要么是背后成熟团队运营。成功者个个都是举公司之力为之。偏偏有那些天真的营销者和创业者苦苦地在微博、微信的世界里面求索,希望能够借助微营销的力量完成奇迹。
不是说微营销不给力,关键是要看微营销给什么样的力。如果你想通过微博、微信打发掉大把的碎片化时间来做营销,或许就只有被虐的份了。
三、“极致产品”观点
小米雷军的话,如果你不正确的听,恐怕你就会“虐你千遍,也不厌倦”了。雷军是提出了极致品质的产品思维,并将之总结为其互联网思维营销的四个关键词之一,显然非常重要。毕竟人家小米用这些理论打造了一个商业帝国。
顺着这个极致产品的理念,锤子科技的罗永浩差点儿荡去半生的浮名,倒还真不如那些灵活运用者来得更加实在有效,煎饼果子、肉夹膜、牛腩、避孕套等都用这个极致的思维取得了某些成功。
当然,罗永浩可不是受到极致产品伤害最深的。贵州的养鸡专业户郑总,想让鸡生出极致品质的鸡蛋,竟然把母鸡饿得几天不生一个蛋,原因是他不再喂食母鸡鸡饮料,专门让鸡吃有机生态食物,鸡吃着不可口,自然吃的少,当然就少生蛋了,不敢想这样的蛋会有营养?
河南某挂面企业把极致挂面挂在嘴边儿,大量投入精力研发极致品质的挂面产品,用了一年时间,研发出来的挂面,投入到市场上无人问津,连研发再营销,总计花费了400多万元,本来挂面利润就低,2014年算白干。
四、“C2B”观点
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观点,然而,做不好的虐心却非常严重。引入消费者创造价值,让消费者协同企业共同创造价值。从原理上来看,消费者自己需求的东西,消费者自己参与创造的价值,那么,消费者最终一定愿意购买消费。
如果从道理上分析,一定是这个道理。但如果从市场营销上来分析,道理就不那么简单了。盲目地应用这个观点的人基本上死定了。
这里边有一个大数据的问题,营销者能够搜集到消费者数据,却并不一定能够搜集到准确的消费者数据,这就要求营销者能够对大数据进行精准的判断与甄别,之后再使用。现在来看,别说毫无大数据处理经验的营销者,就是那些诸如百度、阿里、京东等大数据使用老手,也做得并不到位。公司办公室要购买些盆景绿植,在淘宝上搜索了这些关键词,之后该网站却频繁向你推送盆景绿植信息,这就是大数据机械化的使用。
五、O2O观点
什么是O2O营销?绝大多数营销者把之表述或者操作成O&O营销。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传统企业忙不迭地到天猫淘宝上开店,并花费大量的营销推广费用,结果店开起来了,量却迟迟上不来。
有人问我,为什么娃哈哈不做电商?我说,谁说娃哈哈不做电商?你到各个电商平台上搜索一下娃哈哈,想买娃哈哈的什么产品都能够买到。试想,如果娃哈哈开一个天猫旗舰店,会是什么效果?
电商是什么?只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渠道而已,并不是营销渠道建设的必要条件。偏偏一些企业老板和营销总监认为,如果不做电商,就好像市场营销少了一条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更有企业人为造出O2O模式的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价值链,却不知道如何将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到头来,只博得一个O2O模式,却无法真正获得O2O收益。
六、“小清新”观点
如果你看到小字辈儿的品牌名称,不用想,这一定是在做新生代消费群的“小清新”营销。这类品牌基本上通过卡通式的搞怪包装来博取眼球,用一些不着边际的“能够跟90后消费群沟通的语言”进行诠释,号称做最懂90后内心的产品和品牌。
这股风已经刮了有些时日,至今仍然无法打动主流,甚至连90后们也无法完全接受。90后们说:“不要以为我们90后幼稚,用一幅漫画或者卡通就能打动我们狂野的消费的心?用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就能敲开我们不羁的心门?这不可能!”显然,听到这话,那些走小清新路线的营销者心都碎了。
并不是说小清新观点错了,而是要正确的运用。不要弄个花生就叫麻小生,搞个糖果就叫唐小甜,我们90后新生代消费群不是用来骗的,真正打动我们的内心的是有效的价值实现。
这话足以虐得小清新营销者们摔上十个大跟头。
七、“得屌丝者得天下”观点
大概这个句式的来源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类句式的演化,无论什么时候,决定战局的都有一些关键因素,比如地理、人物、科技、装备等等,使得人们夸张地形容“得某某者得天下”的句式。那么,现代大互联时代,真的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吗?显然,凡是有基本营销理论基础和实践的人都不会赞同这样的观点。
如果把这话放在两三年前,也就是小米取得成功的时间段上,或许会是百分百地正确。而现在,如果营销者还是抱着这样的观点,恐怕就有点像“得人民者得天下”一样虚伪,吐沫星子喷满脸都有可能。
殊不知,屌丝群体是时下营销者最不易对付的消费群体,这部分出生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消费群,个性化十足,消费理念前沿,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消费信息充足,想要赚屌丝群体的钱,那还真得像雷军一样,做廉价的极致品质产品。
2014年,不知多少标榜高富帅的品牌追逐屌丝群体,都被屌丝群体毫无留情地亮出冷屁股。想要追逐屌丝,就要有相应的资本,否则,就连《一步之遥》这样的号称大片的“佳作”,同样也会被屌丝们无情地蹬开,记住了,屌丝与高富帅只有一步之遥,切不可小看屌丝们的挑剔的眼光。否则,被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八、“尖叫产品”营销
至今,包括小米手机在内,也没有一款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出现。这里一定会有人骂得笔者狗血,为什么?谁说没有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苹果手机不是吗?小米手机不是一样抢得天浑地暗吗?格力空调省电省得不让你尖叫吗?还有杜蕾斯,哪夜不让你尖叫不已?要是让屌丝们来反驳,或许还会有更多的令用户尖叫的产品,数不胜数,当然其销量也都辉煌。
然而,如果要用尖叫产品来做营销观点,恐怕就不具有普世价值了。我想:尖叫产品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消费价值,其实消费者本不知道,诉求的多了,也便成了不可或缺。
因此,对于营销者来说,尖叫产品最虐心的事儿就是如何发掘足以令用户尖叫的创新点,这考验着营销者的消费需求洞察力,往往能够令开发者尖叫的产品倒头来不能令用户尖叫,这是常有的事儿,最虐心。
九、“体验营销”观点
谈营销必谈体验营销,似乎成为新营销者必不可少的口头语。这成为一些营销者左右为难的困惑——创造消费体验吧,搞得四不像,给予消费者的体验严重不足,而且花费大量的营销成本;不创造消费体验吧,你必然被人调侃为OUT了,绝大多数营销者承受不起。
其实,体验重要的是能否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是营销者创造体验营销的关键所在。比如,能否提高消费者直接消费价值体验感?能否提高消费者消费的便捷性?能否带给消费者情境感?能否通过消费体验带来创新消费价值?
“冲冠一怒为红颜”,笔者认为体验营销也是“体验一出价值现”,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恐怕营销体验就是为消费者带来烦恼、为自己带来负担,虐心虐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互联网思维”观点
互联网思维趋之若鹜,无论是小米雷军、黎万强,还是曾经的营销大佬叶茂中李光斗,都在这一年当中大谈特谈互联网思维,如果这一观点不虐心,显然不会有这么多人探讨这一观点。
当然,有人因为互联网思维取得成功,如小米,也有人因为互联网思维名利双收,如某某某等,更有人看到互联网思维就觉得不顺眼,如格力董明珠。无论是为互联网思维点赞还是为互联网思维刷黑,至少说明一点,互联网思维站到了舞台的中心,否则,谁理你!
笔者说互联网思维虐心,有事实为证:一、小米雷军这一年的日子不好过,风风雨雨经历了太多,还好在年末岁尾被估值450亿美元,竟然是联想的3倍,不管你信不信,人家雷军就敢于估这个数,人家PE们就敢于投钱,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带来的魔力;二、董明珠终于在年末爆发了,直指小米雷军和老对手美的,最后竟然HOLD不住,连带把海尔等著名家电企业都捎进来拧了一把。谁也不是吃醋的,“董阿姨,我们不约。”的回复多少会虐到董明珠的心,这个岁末,董明珠和格力的日子不好过。
笔者就不做理论总结了,互联网思维之于谁都不是一件凑手的武器,虽然杀伤力巨大,搞不好也容易伤及自身,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