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国家更需要担心中等收入陷阱?


  “7%的增长率有什么好担心的?看看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可以今年9%,明年就来个负增长率。他们更需要担心中等收入陷阱。”

  5月8日在上海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会议室,80后学者陈默这样说道。用研究院副院长张恒龙的话说:陈默15岁就出国,剑桥本科哈佛研究生,长期奔走于中美之间,拥有客观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问题,不会偏激。

  我们先来讲一个极简版的“经济增长史”。

  在人类历史中,经济增长、尤其是人均收入增长,并非常态。从有文明开始直到工业革命前,全世界的人均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增长。你爸爸收入是多少,你长大了收入一样就不错了。等到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大约是1740年,直至1917年,英国的人均收入每年约增长1.5%-2%,这就是划时代的事情。其他欧美强国有一定后发优势,人均收入每年增长约2%左右。和我们现在的7%比当然不算什么,但不要小看这个。他们数百年的积累,我们要追赶就要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我们等不起。有个“70估算法则”:70 / 年增长率=收入增加一倍所需年数,比如2%的增长率,人均收入35年就会翻番。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保持约每年3%的增长速度,已经很惊人了。发展中国家的起点远低于发达国家,要追赶发达国家,就需要实现高于3%的增长速度。

  但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和地区极少,只有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这些经济体统称为新兴工业国(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那么问题来了,还有什么样的国家能实现快速增长呢?

  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提出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概念,指那些经济发展较快、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还未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体。提出这个概念,希望私人投资者从长计议,考虑投资这些市场。

  最初这个概念包含了日本、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但当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已经进入发达国家一线后,“新兴市场”就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区分开来

  哪些国家属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范畴呢?不同机构定义繁多,无统一标准。我们例举以下这些:

  E11标准:20国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南非、土耳其。

  FTSE标准:22个国家,增加了捷克、匈牙利、波兰、智利、摩洛哥、阿联酋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名单去掉了沙特和韩国。

  摩根斯坦利标准:26个国家,相比FTSE多了阿根廷、以色列、约旦、委内瑞拉。韩国又回来了。没有了阿联酋。

  新兴市场国家可以是:高收入国家(GNI>$12,746),也可以是中等收入或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4,125<$12,746)、也可以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045 <$4,125),也可以是产油国,也可以是转型国家。这些国家差别很大,很难说都有一样的发展潜力。比如产油国受油价的影响,这个大家懂的。另外大家可以对比下中国和印度。

  2001年,由高盛经济学家Jim O’Neil提出BRIC四国的概念,象征着全球经济实力从G7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09年,金砖峰会召开,2010年南非加入。2011年金砖峰会决定金砖银行计划在2016年起运行。除了金砖国家,那位Jim O’Neil又在2011年4月搞出个薄荷四国的概念: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土耳其的首字母组成MINT,即“薄荷”。这个人很会玩概念。这个概念的选择标准是:

  1、地区级别大国

  2、中等收入国家

  3、分布在不同大洲

  “金砖”国家或者“薄荷”国家能形成共同发展的联盟吗?

  我看比较难。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承受风险的能力不一样,尤其是对挑战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意愿不一样。中国有这个意愿,我看印度这个意愿就不强。因为印度的精英在国外混得比较好,西方人比较喜欢印度人。因为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嘛。印度人在外面能说得上话,因此并不想挑战这种秩序。此外,这些国家之间没有紧密的地缘政治利益,反而中印之间还存在冲突因素

  我们国家的电子产品出口占了一大块。俄罗斯如果不败家,这一大块很可能是他的。然后是传统的纺织品。汽车配件、卡车出口也占了不小的一块。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是靠出口白衬衫换飞机,其实主打出口产品已经是电子、机械工业产品了。当然,还不是产业链上最高端的,但是没关系,只要跟住最高端,紧跟在后面做好供应链,就这样稳步前进最有利于发展。我们的创新能力也不差,这样积累下去,一定会完成产业升级。

  相比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为什么中国取得的成绩最好?中国模式强在哪里?

  从经济增长模式角度看,一个现代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的来源有这样几个方面:教育、投资与产业升级。中国人的教育投入很大,效率也不错。像我们这样每年能生产出上百万工程师,没有别的国家能够做到。理工人才仍然是我们国家的脊梁。我希望在话语领域,理工人才也能站出来多说话,免得舆论总是被部分空谈的文科人士误导。投资我们一直很高不用多说了。我们能产业升级,拉美的国家做不到,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这么多工程师,基础比较好。

  经济要发展,国家治理能力强不强也很关键。以前西方的政治学总是强调“制度”,尤其是东欧剧变之后,他们认为只要照抄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就一定能发展好。现在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不管政治制度是多党执政还是一党执政、经济制度是偏左还是偏右,世界上都有搞得好的国家,也有搞得不好的国家。所以现在西方的学者,包括福山这样的,都开始反思,不再强调“制度”,改谈治理能力了。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强,才能让国家发展得好。我比较重视的国家治理能力包含这样一些方面:主权债务、地方债务偿还能力,法治能力和社会稳定能力。中国政府可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至少也是之一,所以不用太担心政府破产、投资者失去信心;中国地方政府的情况复杂一些,有的偿还能力强,有的比较弱,不过去年查账查出来大致没有问题,我们姑且相信;法治能力、社会稳定能力还需要建设,中国社会还有一些不安定因素,慢慢地要解决。只要政府不断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不出大乱子,中国发展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世界各国,现在凡是比较像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比较好一点。不过中国模式如果要输出,也要适合各国国情。要根据各国状况做调整。我们自身当然也有困难,未雨绸缪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