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机构如何助中小企业过“冬”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走向世界的大企业,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规模经济不可能存在于每个行业,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服务行业中,中小企业往往是主体;即使有规模经济限制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也是大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还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两大优势:一是中小企业的员工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70%—80%,对解决低文化和技术人口就业的作用非常突出;二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及时根据需求变动进行调整。
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印证了以上的理论分析,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75%以上,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460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和68%左右,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遭遇“寒冬”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今年这个本该充满激情和喜悦的炎夏却显得异常寒冷。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有1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 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2000多万工人解聘。8月2日-3日,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政府、企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多位人士表示,中小企业的“冬天”毫无疑问已经来到,在此背景下,如何“缝制过冬的棉袄”,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从而引发全面的经济衰退成为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以及与会学者共同思考的命题。
四、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现状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叠加,也有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认识偏差;既有中小企业自身贷款风险因素,也有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为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的因素;既有上级行考核的导向问题,也有银行过于追求零风险的因素;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与信用问题,也有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多种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矛盾日益突出。
要通过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三种选择:一是放松信贷控制,银行增加贷款供给,中小企业从贷款增量中分享资金。然而,中小企业要能获得基本可以满足的份额,银根就必须有较大松动,这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与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相冲突,因而不具有可行性。二是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但银根紧缩势必提高资金借贷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也将随之上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三是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然而,这种方式是否会影响货币供给水平、是否会违背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就需要认识一下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结算业务,因而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一般而言,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创造货币,即它在转移贷款使用权时,通过自身存贷款机制,可增加货币供给和需求量,从而创造货币;由于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并对金融和经济形势的波动影响较大,因而银行受到政府的管制较严,同时往往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主要调节对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仅仅在货币存量既定的条件下转移资金,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它改变的是存量结构,影响的是货币周转率,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受到政府的管制相对要少。因而,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担当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为银企合作搭建桥梁的担保机构的作用尤为突出。
事实上,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担保机构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担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993年,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专业化担保公司,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信用担保业务。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此之后各类担保机构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其中尤以商业化运作的担保公司为甚。
然而,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还没有与担保机构形成和谐的默契。就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由于地方政府的影响与政策支持,只要拥有客户资源就不愁找不到合作的商业银行,而且在贷款发生违约损失时,政策性担保机构还可以与商业银行分担一定比例的代偿。但对于更主动发掘客户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它与商业银行合作谈判的地位就悬殊多了,通常担保公司要被动接受商业银行提出的100%代偿率的要求,在这种极不对等的合作中,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担保公司,这种合作方式扭曲了双方的激励机制,并加剧了后者的经营风险。以经营风险为主的担保机构本该开开心心为银行做开胃菜,却落得收拾残局吃剩饭的下场。有的担保机构由于代偿过大自身难保,有的则为了转嫁和防范风险提高业务门槛,限制条件不亚于银行,而中小企业借道担保机构本身就会提高融资成本,这让因实力不强抵押不扎实被银行挡在门外的中小企业,再次被拒之门外,融资道路受阻,以致担保机构的存在并没有很大程度上缓解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这让担保机构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五、原因及举措
(一)千方百计增强资本实力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缺口大,担保机构存在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放大功能,尽量缩小这个缺口,然而影响最终放大规模的除了放大倍数,还有放大基数也就是担保机构自身的资本金。一些经营不错的担保机构,有潜力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但无奈受限于自身资本金不足,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担保机构要缩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缺口,首当其冲是要增强自身资本实力,而筹措资金扩充资本规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争取政府更多的财政投入。担保机构资本来源,国际上有三种倾向,有的国家提倡担保机构民营化,政府不过多介入,而有的国家提倡政府主导,更多的国家是政策性和民营担保机构并存,选择哪种模式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紧密相关,不能孤立地比较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我国担保行业政策性与民营机构共存,既利用财政投入发挥杠杆效益和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只是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地区政府积极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而有的地区则更提倡民营资本搞担保。但总的来说,在我国担保体系中,国有资本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因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虽然进步不小,但现状并不十分乐观,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给予扶持,而把这些资金划拨到政策性担保机构则既可以放大财政资金的扶持效应,还可以引导和监督企业的发展,比实际的补贴到企业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对于一些资本金受限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引入更多资金,才能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
2、采取多种方式融资。担保机构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但其自身也存在资金需求,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一样,不是用作流动资金和技术研发,而是用于增强资本实力,这就决定其融资特点也不一样。担保机构融资用于扩充资本金,因此不能采取贷款的方式,而且其作为融资中介也就决定其不能来挤占中小企业的贷款指标,但可以采取扩大股东规模,搞股份制合作和上市融资等方式,但这种方式更适合民营担保机构和已经改制的非政策性的国有担保机构。
3、加快自我成长。除了依靠外来资本,担保机构也可以依靠自身成长来完成资本积累,通过担保业务的扩张、风险的控制以及多种合法投资方式的运用,来提高收入,从而完成资本积累,只是这种方式耗时较长而且资本规模相对较小。
(二)提高风险经营能力
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是自身经营风险能力不足,导致一些担保机构掉入风险陷进发生大额代偿而永世不得翻身,这也让其它担保机构望而生畏,采取保守回避的态度。然而担保机构主营业务就是经营风险,一味回避风险就等于失去立足之地,所以担保机构要发展必须直面风险,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要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除了不断总结自身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还要学习借鉴同行业甚至国外的经验,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修养,以此提高风险驾驭能力特别是风险的识别、防范、化解和补救能力,只有保证自身肌体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好务。
(三)创新经营手段,扩大放大倍数
要缩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缺口,除了扩充担保机构资本金,还需要增加放大倍数,才能充分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要在控制好风险保证资本安全的基础上扩大放大倍数,必须要创新经营手段。一些担保机构为了资本安全采取保守的经营态度和手段,审保标准僵化,向银行审贷靠拢,提高担保服务进入门槛,企业融资难度不减还增加了融资成本,必然退避三舍,担保业务萎缩,放大倍数降低。担保机构服务的对象是银行因其抵押不扎实而过滤掉的中小企业,如果银行具有很强的专业的风险经营能力,担保机构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担保机构只能在提高风险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创新经营手段,中小企业能提供比较扎实的抵押如房屋和土地等当然更好,但是如果企业本身极具发展潜力,不可控风险较小,也可以尝试其它方式,如商标、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库存、机械设备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抵押,从而真正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只有企业发展了担保机构才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帮助企业发展和自身盈利的双丰收。
(四)加强合作,分散风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担保行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其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也很重视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担保体系建设,提高行业风险经营和抗风险能力,在全国范围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加快探索建立会员制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特别是要鼓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采用定向募集再担保基金的方式,建立市场化的再担保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信用、补偿担保机构代偿损失,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因此,担保机构应该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联系,积极采取再担保、分保等合作方式,既可以克服自身资本金不足的限制,又可以分散风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