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通过偶然现象“找规律”


 

 

    创客:通过偶然现象“找规律”

 

 事物的规律是根据其内在的必然性所发生的联系。事物的必然性也就是事物的规律性,因此,“找规律”就是找必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如此,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所规定的,是由事物的本质的原因所产生的。当某一事物的根本矛盾尚未解决之,这一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和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不全都是必然性的,而是有太多太多偶然性的现象。偶然性表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偶然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条件非本质的原因。创客“找规律”的困难在于必然性和偶然性搅合在一起分辨不清。必然性和偶然性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打个比方,我们要寻找一位美女,她会不断地变换服饰和发型,甚至她会化很浓的妆,有时还会女扮男装。美女具有女人的一切特征,这是必然性;她的服饰、发型、化妆等等都是偶然性。我们只能通过她的服饰、发型、化妆等,即通过她的偶然性来认识她的必然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创客在创新活动中不能抛开偶然性去追究必然性,也不能只停留于考察个别对象的偶然细节。创客探索的任务是要透过大量的偶然性揭示其中的必然性,使认识运动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过渡。必须认识到,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纯粹的必然性。通过偶然现象找必然性,即“找规律”是创客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于自然和社会领域的种种偶然现象必须认真研究,透过偶然现象,揭示出隐藏在它背后的必然性。许多科学原理,就是通过无数偶然的机遇,逐步被人们所发现的。

 

  柏克勒尔偶然发现放射线的故事

  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和他的父亲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荧光现象,他们发现有些物质在太阳光照射下会发出荧光来。这一发现应用是在灯管内壁上涂了一层荧光粉就变成了荧光灯,夜光表的 12 个时针点上都涂有荧光粉,经过白天光照后,它们在夜里就能发光1895年底,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因对它的性质不了解,所以取名X 射线。发现X 射线的消息传开以后,全世界都轰动了。听到这一信息后,柏克勒尔觉得有必要验证一下,荧光物质是否也能发射X 射线。他取来一瓶叫做硫酸双氧铀钾荧光,这种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荧光,柏克勒尔想知道它们是否会同时发出X 射线。他照伦琴检验X 射线的方法,把一张照相底片用黑纸包得严严实实,再把一匙荧光粉倒在纸包上,然后拿到阳光下去晒一会儿。然后拿着包着一张底片的黑纸包进了照相暗房,冲洗发觉底片被感光了,上面显示是荧光粉的影子。知道太阳光和荧光都不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他认为荧光粉经太阳照射后确实能发射X 射线。为了作正式报告,柏克勒尔准备再做一次实验。但是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天阴雨。他只好扫兴地把荧光粉和用黑纸包得严严的照相底片一起放进写字台的抽屉里,等待天晴。关上抽屉时他顺手把一把钥匙压在黑纸包上,边上就放着那瓶荧光终于天气放晴,柏克勒尔准备着手进行新的实验。他在实验之前细心地抽出两张底片检查了一下,看看是否漏光。抽查的结果使柏克勒尔大为震惊:两张底片都已曝光,其中一张上还有那把钥匙的影子!这是怎么回事?底片用黑纸包好后是放在抽屉里的,又是连续几天阴雨照不到太阳光,为什么底片会感光呢?经过仔细的分析,柏克勒尔忽然意识到是不是硫酸双氧铀钾本身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也像X 射线一样,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柏克勒尔没有忽视这偶然发生的事情,他又精心设计并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将这种叫做硫酸双氧铀钾铀盐晶体加热、冷冻、研成粉末、溶解在酸里等作物理或化学上的加工,他发现只要化合物里含有铀元素,就有这种神奇的现象发生。柏克勒尔干脆用纯金属铀做试验,结果发现它所产生的放射性要比硫酸双氧铀钾强三、四倍。他把这种放射线称为铀射线。在科学院例会上,柏克勒尔宣布,铀或铀盐会自发放射出射线。这是一种新的、由原子自身产生的射线,不管外界对它施加何种影响,它始终如一地发出射线。柏克勒尔的这一重大发现和伦琴发现的X 射线一起,敲响了人类迎接原子时代来临的钟声。为此,柏克勒尔获得了19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人认为,柏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纯属偶然。我们该怎样来看待这件事呢?当然,那几天正好遇上阴雨,这是偶然因素。但是,柏克勒尔做实验十分细心,临做之前还抽查底片,这就不是偶然的事,而应当归功于他严格的科学态度。如果他只做一次实验,或者不抽查底片,也就不可能成功了。事实上,与柏克勒尔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位科学家也发现底片跟硫酸双氧铀钾放在一起会被感光。但是,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就把这一现象轻易地放过去了。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放弃了偶然就是放弃了对必然的探索。

……(未完)

(已转“百度阅读”,书名《中国创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