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饭•吃饭也能见人品


 

论吃饭•吃饭也能见人品

——我和妈妈的聊天记录之一

 

 

有好吃的让着吃,有累活争着干。

给自己吃填坑,给人家吃全明。

争着不够,让着有余。

挑饭没饭吃,挑衣没衣穿。

吃多少都行,剩饭扔饭不行。

活着给口撑,别死了卖浪星!

做饭没有十八篇的文章。

不是会不会,看你干不干。

——妈妈语录

 

 

01、有的人吃饭,只顾自己,见到好吃的就更是什么都不顾了。父母不管,孩子也不管,有朋友在场也是这样。这样的人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如果让这样的、就连生活习惯上都只处处考虑自己利益的人,成为一家之主或者是单位的领导,其他人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02、有的人吃饭,不是只顾自己,还能顾及别人,还有全局观念。见到好吃的,能够让着吃,大家不吃了,再放开肚量吃,如果没有了就算了。吃不吃到那点好吃的,能算个什么大事呢?毕竟,“给自己吃填坑,给人家吃全明。”——给自己吃,是满足自己的欲望;给人家吃,是建立自己的人格。

 

03、有的人剩菜剩饭一点也不吃,或者尽可能极少量的吃。家里别的人吃,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他自己不吃也是天经地义的。谁给他的这种权利和地位呢?到底谁欠谁的呢?天天这样,谁又欠谁的多少呢?

 

04、剩菜剩饭问题,考验的是人的责任心,就看一个人有没有把责任落实到行动的能力;好菜好饭问题,考验的是人的羞耻心,就看他有没有驾驭欲望的能力。一个没有或者很少有责任心、羞耻心的人,是难以获得别人内心尊重的。

 

05、在家庭中,一个人的餐桌道德,在对待剩菜剩饭问题和好菜好饭问题上,尤其能看清楚上下高低。餐桌道德也是一个人整体道德情况的缩影,剩菜剩饭就是责任和重担,好菜好饭就是利益和欲望。管好自己的嘴,也就是管好自己的心。

 

06、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也有吃相。可桌子乱找,满盘子乱翻;好吃的拽跟前,不好吃的推一边;沁着头吃饭,对着人剔牙;吃包子扔角,吃馒头剥皮——这些,什么时候都不是好吃相,好习惯。吃相源于家教,家教养成习惯,这和文化、财富的关系并不大。

 

07、人从小就要吃饭,天天都要吃饭,为人父母者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关于餐桌礼仪、餐桌道德的身教和言教,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精神的成长一定是很重要的。人生道德修养就从餐桌道德修养开始。现在,时代发展了,时代变化了,中国人的餐桌文化也会必然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但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餐桌礼仪、餐桌道德,还是要继承下去,这是不能动摇的。

 

08、现在是物质丰富、营养过剩的时代,做菜做饭应该控制量,但剩菜剩饭也是经常的事,一旦有了也不能轻易倒掉。糟蹋东西、暴殄天物,什么时候都是不对的,这样做,违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不环保,老天爷不喜欢,大多数中国人也不喜欢。中国人的好传统是既热情好客又崇尚节约:“有心开饭店,不怕大肚汉。”“吃多少都行,剩饭扔饭不行。”

 

09、现在很多大中小学食堂,都有大规模糟蹋食物的情况发生。有的地方,一顿饭的工夫,一口大缸都快倒满了。这些孩子长大后组织自己的家庭,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学校的管理水平为什么这么底下呢?要知道,还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营养不良,甚至还在挨饿。

 

10、有的人,吃粉条也不剪开,要站起来吃;有的人,孩子饿了,也不给做饭,叫下地喝凉水去(这是过去年间真实的奇怪事,现在大多是叫孩子去找零食吃);有的人连捡个碗筷,都觉得是一个负担——所有这些事背后都是同一个字:懒!太懒的人,心中很难有真爱、挚爱和大爱,没有这些高质量的爱,就不会有让家人感觉可口的饭菜。

 

11、有的人,参加宴会,人家的开场白还没讲完,他的筷子就敲在盘子上了,这也太没礼貌了!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我们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做这样的人。

 

12、有的人,好吃的一口接一口地吃,不好吃的一口也不吃。这样的人,在吃东西上是“爱憎分明”了,在做人的是非观念上就不那么清楚了。“挑饭没饭吃,挑衣没衣穿。”“饿了甜似蜜,不饿蜜不甜。”“争着不够,让着有余。”——这些才是真正有见识的好话。“有好吃的让着吃,有累活争着干。”——这才是正确的、让人敬重的价值观。

 

13、年轻人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做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会做饭,也不学习做饭的本领是不利的。艺不压人,何况做饭是生活之中一项很重要的本领和艺术呢?年轻人更不要被做饭的“复杂”所吓倒,“做饭没有十八篇的文章。”“不是会不会,看你干不干。”

 

14、有的年轻人做饭,只考虑自己的口味或者爱人、孩子的口味,不考虑老人的口味。老人不爱吃油炸的,她偏做油炸的;老人吃不了硬的,她偏做硬的。这样做,就太不好了!吃不到一起去,也是家庭不和谐或者小两口不接受老人一起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活着给口撑,别死了卖浪星!”——老人活着的时候,都不知道孝顺,死了之后却郑重其事的加以祭奠,又有什么用呢?

 

15、做饭的要考虑大家的口味,尤其是要考虑老人的口味。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老人既是家庭中曾经做出贡献最多的人,又是现在身体健康上的弱者,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有可能已经时日无多了。而且,如果不以老人为中心,上下颠倒,长幼无序,中国人至关重要的的孝敬观,就会坍塌。

 

16、做饭以老人口味为中心的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大多数老人都过过苦日子,并不是那么挑食的。只要熟烂、卫生,他们是容易满足的。毕竟爱心和笑脸,比吃的更重要。当然,吃饭的人,也不应该总挑饭,这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做饭人劳动的一个基本尊重。

 

17、在吃什么的问题上,有人酷爱吃肉,有人倡导素食。自然中有动物,也有植物,植物多,动物少。我们的吃饭也应该一样,荤素搭配,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这是老天爷的安排。要读懂生活,就要读懂天书,大自然就是天书,我们的一切思想都可以从大自然那里得到启示。

 

18、在吃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刻意强调某些食物的养生作用,排斥另外一些受到鄙视的食物。对于极少数的患病之人,加强有针对性的食补,可以说无可厚非;对于绝大多数的健康人,这样做,不仅毫无必要,而且可能是有害无益的——打破自然界多种食物的整体性、均衡性和互补性,实在是有违天道。

 

19、吃饭在富人权贵那里讲究更多。比如,《红楼梦》里,什么汤粥糕饼、肘子鹿肉、鸡瓜茄子等,种类繁多,光菜名就让人眼花缭乱。相对于封建贵族的大观园,咱们老百姓就是孤陋寡闻、受人嘲笑的刘姥姥。自古及今,吃什么饭都是由吃饭者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人类的不平等首先就是吃饭的不平等,这一点一直表现的非常突出。

 

20、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一个经济宝藏,比如,开设《红楼梦》主题连锁酒楼就是完全可能的。有那么丰富而独特的菜肴做主打,有那么多美女形象做装饰,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诗歌做背景,不火都难。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下大力气投资探索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酒店老板和酒店策划者,缺乏使命感,缺乏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关键是不够热爱中国的古典饮食文化——只要真的爱,全身心的爱,就一定能够找到成功的方法。

 

21、中国的老百姓,几乎每家都有一个或几个拿手菜,虽然和大观园的厨房难以相比,但团结起来力量就非常大——比如,我们也可以开一家“社区众筹连锁饭店”,集合几百户人家的一、二百个特色强势家常菜,这样的定位,市场前景无疑非常广阔。中国家庭拿手菜的未来,也许就在这种社区居民的联合创新、集成创新之中。

 

22、改革开放以前,邻里之间走动频繁,互尝一下做饭手艺,是可能的,甚至是经常的。过去平房为主,现在楼房为主;过去是人情社会,现在是金钱社会。想要和过去一样,邻里相互品尝厨艺、交流厨艺,基本上是不现实了。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做饭甚至不会做饭,中国家庭拿手菜的传承,实际上已经处在全面的断代危机中。吃饭是家庭的头等大事,等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做饭的时候,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国家庭的和谐奉献精神,将陷入更大的危机。

 

23、聚餐有圈套,吃饭也设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饭局有:“渑池会”、鸿门宴青梅煮酒、“单刀赴会”、杯酒释兵权等,这些让人激动的历史故事,可能都是真事儿。今天,历史失去了让人激动的一面,代之以平庸肮脏的另一面:官商勾结、文人卖身的饭局,数不胜数,遍地都是;多少不能见光的阴谋,正借着饭局在悄悄进行。

 

24、人们说,写诗见人品;我们说,吃饭也能见人品。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吃饭素以简单随意著称,平日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在最困难的1960年,他连续7个月没吃一口肉,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得了浮肿病。他说:“我不吃猪肉和鸡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毛泽东的高风亮节,正是体现在勤俭节约、与民同苦的日常生活中。饭品如人品,越是有高尚品格、有精神追求的人,吃饭越简单,生活越朴素。

 

25、中国人在共同的盘子里吃菜,西方人在自己的盘子里吃饭。观念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西方人是个人主义。但中国人也有个人主义,米饭就盛在自己的碗里。还是中国人的观念和方式更好,是共餐与分餐的统一,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