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医疗产业基金的几种模式


        医疗改革的深入促使医疗投资不断的白热化,动辄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几十个亿的医院并购是个重资产行业,除了银行信贷、上市公司融资、信托和债券,设立医疗产业并购基金成为各路资本的首先。但是医院并购却不是一个仅仅依靠资本就能完成的特殊并购行业。

      而设立基金的模式,无外乎以下几个模式和来源:

      一种是与券商合作设立并购基金。

     第二种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合作再联手PE设立并购基金,

     第三种是与基金子公司合作设立并购基金,

    而更多的则选择直接跟PE或基金的基金FOF、及政府引导基金、蠢蠢欲动想要介入终端医院的险资等联合成立并购基金。

       在保险产业链中,保险公司的赔付就是医院的收入,这两者是天然的契合。本质上,保险公司更希望是广撒网,跟社会上所有医疗机构都有沟通。如果面对选择持有一家医院,或者投资一个基金,后者管理有多家医院,保险公司肯定更希望选后者,因为这样能迅速打开众多医疗机构的大门。险资的长期性以及保险公司与医疗行业的契合性,注定这两者是天生容易走在一起,而且国家也支持保险公司进入医疗领域。保险公司投资医疗产业基金,更多是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来的,也就是看中投资后双方的资源整合,比如保险产品与基金所投资的医院的协同,险资跟投部分医院股权等。作为新成立的基金,的确会有些条件欠缺,但可以在投资、管理及退出做了充分的准备,可以弥补LP对新基金的忧虑。大型保险公司之所以会认可新基金,更多是因为基金前期寻找项目、中期管理、后期退出,都不仅仅应该是基金内部人士在做,它们的商业结构和管理团队中,一定要把产业基金和医疗投资人,医院管理者及实际投资的医院做非常紧密的联系安排。如果基金背后有很多正在管理的医院和许多经验丰富的医院管理者共同参与,则募资难度会大大降低。

       未来的PE基金,有两种主流方式:一种是自身已经是大平台,如鼎晖投资;或者背靠强大的股东资源,如弘毅与一些券商直投基金;另一种仍然专注于股权投资,它们专注于某些行业,如梵康医院管理公司设立的梵康医疗基金,基金有较为清晰的辨识度,合伙人更大的动力是赚carry(利益分成)而不是管理费。PE机构盲目扩大管理资产规模来赚管理费的模式以后行不通,未来的PE机构会更重视基金的回报率而不是管理资产的规模。

      基金的投资人都希望通过IPO退出来获利,但我们国家IPO规则要改为注册制,如果投成熟期项目,PE机构的回报率会比以前低,这迫使行业的人必须往前走,投更早期的项目,那么基金规模就大不了。未来基金的规模会普遍比现在小。可能未来很多创投基金就两三亿,先期募集1个亿,投完再募集1-2个亿,最多5个亿。而大规模的基金,就会去做真正的并购基金,做控股型收购。我们国家很多产业集中度低,很多中小企业存在,都是同质化竞争,大家都活得辛苦,这就给并购基金带来很多产业整合的机会。很多基金管理者和募集者不能完全依靠他过往的业绩来募资,而是应该先募集一些小的资金,做成一个基本的投资盘,在这一过程中也慢慢扩张团队。这些做好了后,再开始募集规模相对较大的基金。

     与经济发达地区PE机构过于饱和不同的是,中国还有一些省份缺乏PE机构的覆盖。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有自己的地方引导基金,一些募资难的PE机构,如果在向这些地方引导基金募资时,也真正的将基金下沉在当地,并跟当地的产业资源结合起来,那么或许找到了新的蓝海。

        在中国中部和西部及东北地区,像煤矿、油田都有不少有钱人,但他们没有那么多金融知识,以前对创投也不太了解。与这些人交流的过程,既是教育潜在LP的过程。这些地方在社会上找些高净值个人、家族和民营企业家还是比较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