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杠杆能否撬动药价乱象?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出通知,决定自20156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同步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强化医保控费作用,强化医疗行为和价格行为监管,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药价虚高,药价衍生运行不明的特殊利益分肥链条,滋生医药产销等各环节的违法乱象等等,为舆论场多年来所诟病。甚至,一些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也入乡随俗沾上了这种恶习。讽刺的是,这一乱象却是在政府监管的善意下产生的--2000年开始,物价部门对医保目录内和目录外的特殊药品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的政府指导价。其目的是居民能够看得起病,减轻居民看病成本。当然,这也是基于全民医保应保尽保的目的。

 

政府主导和节制市场逐利冲动的监管机制下,政府实施多次药价下降,涉及N多种药品。从社会公众的反应看,权力下指导棋的药价博弈固然有一定效果,但并未契合民意期待。有些药品稍微换了一个名称,就挣脱了政府定价的束缚,可以虚高定价。有些基本药品,生产环节非常便宜,但到了终端消费的患者那里,价格就涨了数十乃至上百倍。舆论场多年来都不间断有普通药品天价卖的新闻。

 

说好的政府定价呢?还是拗不过异化的药品市场链--由于生产商和医院药店不是甲方乙方的直接契约关系,中间多了众多的中间商环节,在层层加价和雁过拔毛之后,药价就虚高了上去。至于其中经销商和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勾连关系,更使药品价格降不下来。因而,看似遏制药价虚升的政府指导价,实际上权力方管不住也管不好。

 

与其这样,不如放开。让市场杠杆来撬动不正常不合理的市场机制,让市场来调节药价。尤其是,全民医保正在健全,医药分离改革已经启动,加之有舆论场的全面监督,市场配置资源应该覆盖药品定价方面。

 

从近期看,市场调节也许会导致部分药品价格波动。长远观之,市场是最好的药品价格调节器,会起到“良币驱除劣币”、公开透明替代地下利益链条的作用。因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值得期待。

 

市场为主导并不是政府监管“大撒把”,而是监管与市场各司其职。对于政府监管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机制,打破原有采购机制中的垄断半垄断,通过资质评定和有序放开,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使采购主体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失信或污点行为的经销商,应该实行“黑名单”制,通过征信制度实现市场准入或退出。对于医保管理部门言,如何通过完善的医保制度对药费实施控制调节,医保药费不能任由医院一家说了算,也应和市场上的药店进行比对,形成合理的医保药费价格。此外就是,医保管理部门,就是加大对患者诟病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新药进口药的行为做好常态监管,对违规的医院和医护人员进行严格追责。

 

对于价格虚升、有垄断药价的生产商、经销商,亦可通过反垄断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依法依规惩击促使药价回归市场常态。

 

市场是个好东西--只要市场杠杆不失衡,各市场主体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市场价格总会在市场运行中回归中道,毕竟市场链要发挥作用必须要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闭合。如果消费者不买账,市场主体的生产和销售,就是在做无用功。药品市场,要的就是构建生产、销售和消费良性博弈和互动的机制,合理的价格就是确保这一机制良性运转的核心要素。

 

让市场的归市场,监管守住自己的职责--依法行政和确保市场规则不被滋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