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创新推动的三次大转型(二)


 

 

     英特尔:创新推动三次大转型(二)

 

      2次企业大转型

 

英特尔公司的第二次大转型发生在1991年。英特尔公司把工作的重点从芯片转移到信息网络通信方面。这次战略转移,有别于1985年因外在市场变化而被迫放弃存储器转型至微处理器上。此次转型英特尔公司完全采取主动积极、充满计划的模式。1992年,英特尔用于研究开发更新开支的经费预算是20亿美元,公司先后投入50亿美元开发“奔腾”处理器芯片。当时他们的微处理器业务经营得有声有色,相继成功推出第一代8086、第二代286、第三代386、第四代486微处理器,开始奠定英特尔的芯片霸主地位。这时全球通讯产业正悄悄发起一场革命,各种线上通讯服务业务如雨后春笋般萌芽,个人电脑的多媒体风潮也正方兴未艾。1989年,安德鲁·葛洛夫通过亲自使用电子函件就已认定个人电脑是未来的通信工具,并积极主张全面发挥它的通信作用,包括开发电视会议和Internet话音通信等技术。事实证明了这种判断的正确。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Internet在美国迅速推广,特别是1993年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万维网(WWW)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的热潮,各大电子和信息技术公司竞相制定面向Internet的企业经营战略,以迎接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基础的英特尔公司迅速决定借着个人电脑上的优势去开拓新兴的通讯与多媒体领域。安德鲁·葛洛夫在股东大会和电脑展上以个人电脑表演影像沟通,当场与散居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视讯会议,让所有员工体验电脑在通讯和图形影像处理能力上的进步,进而了解到公司转型到个人电脑通讯集成领域的必要性。英特尔公司积极抢占制高点,抢得先机,先发制人。英特尔在80年代末高薪聘请了一批著名电子专家组成“超前决策智囊团”,研究和预测90年代初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发展趋势。智囊团的报告指出,90年代初,计算机将加速微型化。价格低廉,安装使用和携带都方便的微机将广泛运用于办公室和千家万户。英特尔因此意识到对 CPU的性能要求将大大提高,其体现了电脑先进技术的关键,同时这也正是英特尔的特有专长。为此,英特尔先后投资30亿美元用于加速研制微型而高性能的芯片,这次着眼于“产业的关键”的产品定位贯穿于其后的经营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