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核心:重新识别那些人与那些事(6月23日)


 改革的核心:重新识别那些人与那些事(623日)

 

关键词:企业管理  改革  历史  

 

有人从政治角度看制度。权力不是民选,怎么会为民?权力不受约束,怎会不欺民?权力不受监督,怎么会不贪?权力不能问责,怎么会负责?权力不许反抗,怎会不独裁?权力不受质疑,怎会不犯错?

当晋升机制以选举而非任命为前提,就可以避免很多基于权利所带来的腐败,想来职场亦如官场,官场也如战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事、流程与模块之间的协调,改革就是定期盘点,并促进新陈代谢。

任何企业都会出现局部与整体,企业自身发生很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变化。有些是由于新陈代谢不畅,还是部分职能臃肿难以协调,或者是偏离了固本削末、强干弱枝的常识,或者是人浮于事,不能各司其职,企业内部不仅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反而都呈现嗷嗷待哺的状态,难以应对当下的压力。

 

企业改革的核心就是面对机构在长期运营生存所形成的痛苦而采取的变革措施。

企业做的大的如帝国,做的小的如家庭。古人讲“齐家而后国治”,因为从原理看,能把家庭关系摆好的,也定然可以把经验复制到帝国范畴。那不仅是因为家庭与帝国一样,需要讲究阴阳平衡,都有内室外朝,外交协调、财政安排,在财富之中,哪些是增量,哪些是存量,年度预算如何安排才更合理而且有效。

虽然大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所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对于部队的战斗力有所伤害,但也避免了强枝弱干的局面,同样延续了将近300年的寿命,而且创造了足以让当时与后世仰慕的成就。倒是那些以武力治理天下的,虽然征战极尽慷慨悲歌,但最终不是在王朝内部消耗民力就是在边疆的大将尾大不掉。

 

历史上的任何削藩和酷吏政治,比如雍正杀隆科多与年羹尧,朱元璋除掉胡惟庸、廖永忠、杨宪、蓝玉等重臣大将,虽然残忍甚至会有冤枉的成分,但其实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就如他对太子朱标说的“我是把传给你的权杖上的刺都拔出,这样你以后执政就可以避免受到伤害了”。

毕竟人在本性上往往都是如此“近则不逊远则怨”,太近了就不仅不会太尊重权威,反而会时刻“揣摩圣意”,并有结党营私发动政变的可能性,而远了又会失去控制,外结强敌,内结朝臣,随时都有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正因为“揣摩圣意”,曾国藩才会以“家书”与“日记”等方式袒露忠诚之心,成就其大儒风采。

有异志有反骨的人,不是你给他多少恩惠就是可以改变背叛的结局的。比如李渊得到隋炀帝那么信任,最终依然反了,安禄山得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那么多恩宠,最终还是反了。即使不反的,恃宠而骄的后宫、宦官与朝臣,哪个不是在得寸进尺地试探君主的底线呢!

 

其实改革,不管是从个人与家庭角度,还是从企业机构与政府国家角度,都是重新认识所处的环境与时代,重新评估那些事、那些人、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时机。

有些人希望被放逐,有些人希望距离权利中枢更近一些。其实人与人之间合理的距离最好与性格及价值观有关,让崇尚自由的得到自由,让渴望安稳的得到安稳。有些人是要把恩泽留给后世的,有些人图谋现世现报,有些人只图风光一时,有些人却是宁愿透支未来的。

 

贾春宝

2015623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