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有用与无用


知识的有用与无用
喻建国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一出口就会让人想起一本青少年综合图文科普期刊,这本期刊创刊于1956年,五十八年后的2014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以新的面貌改版上市。《知识就是力量》在过往的年代中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高士奇、茅以升、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周光召、白春礼等都为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目前我国的领导人都曾经是这本杂志的读者,目前在职的许多科技人才也有一些就是因为阅读了这本杂志,从而喜欢上了科学,从而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知识就是力量非常有力地揭示了:知识没有有用与无用的区别,凡是知识就能够产生力量。知识来自人类的认识,人类对存在的认识采用经验与理论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加以表述所形成的新的存在,这就是知识。人类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断积累并发展。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则是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它是概念内容的一个方面。概念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直观之间的联系。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必需彼此连结形成知识。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
就个体来说,掌握的知识总是整个知识库存中极其渺小的一部分,个体在其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要用到知识,首先是其早已掌握的知识,同时经常需要去掌握尚未掌握的知识。如果个体掌握的知识越是多,那么发生去掌握新的知识才能使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得以顺利运转的情况就越是少。
个体掌握新的知识时,除了对付燃眉之急的,很多情况下可接纳的知识是在无所谓的情况中去掌握的,其中有很多内容几乎都和现在的需要搭不上边,个体千万不要就此对眼前可以很轻松很容易获得的知识嗤之以鼻,或是不经意地让它们从自己身边溜走。尤其可怕的是认为这些知识对自己的现在来说无用,将它们挡在迎上来的门外。
个体应该善于在自己的现实中热情地拥抱所有迎上门来的知识,万万不可鉴别其有用无用,广泛接纳知识是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广泛接纳知识的过程中泛化现象能够十分奇妙地将原来以为毫无用处的知识转变为当下急需的知识,轻松地为自己解决燃眉之急。
在客观时空中某种特定刺激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同样的条件反应,新的刺激越接近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泛化就这样无限蔓延。当个体在某一自身熟悉的领域中获得了新的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或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即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刺激,由于泛化作用,该个体对于等高和等深的其他知识也会自然地含糊地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