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
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根本基础,离开了知识也就没有了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形成的,有了知识才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但是,知识的外延是相当宽泛的,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知识资本,一般的、基础性知识不具备这种可能,只有专业的稀缺性知识才有转化为知识资本的可能。说可能,是因为专业的稀缺性知识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满足了一定条件的要求才可能实现转化。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知识性的智力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
让我们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来看看知识是怎样转化为知资本的。
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故事
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构处理器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英特尔公司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学富五车、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顶尖级人物:鲍勃·诺伊克是专攻晶体管技术的物理学博士,是集成电路技术发明者;戈登·摩尔是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是著名的摩尔定律的创立者;安德鲁·葛洛夫是擅长谋略和鞭策下属的管理专家。在创建英特尔公司之前,他们尽管薪酬不菲,也只能给别人打工,如果说他们是知识载体的话,他们的知识尚未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当他们获得硅谷著名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的250万美元的投资,并组建英特尔公司后,才具备了转化的条件。他们把自己积累的知识,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即通过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智力劳动,持续不断地推出对社会极为有用的创新产品。例如,1969年春首创全球第一颗双极性集成电路存储芯片;1971年推出世界第一台第一代微处理器;1985年处理信息能力达32位的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到1989年内含120万颗晶体管的486微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1991年推出的奔腾微处理器,开创了整个世界的奔腾时代,于1997年推出奔腾II处理器,1999年推出奔腾Ⅲ微处理器,2001年推出奔腾Ⅳ……可以说,英特尔几乎每年都有创新成果问世,在其30多年的成长历史中,重要的创新项目达18项之多,有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使他们的知识有效转化为雄厚的知识资本,给企业创造了超乎寻常的巨大利润。公司的启动资本仅有250万美元,到2006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88.26亿美元。英特尔的知识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知识资本的。
(节选自《中国创客》一书,载“百度阅读”,作者:刘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