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丁东:大学校长的声望从何而来?


 校长的声望从何而来?

                         丁东
当今中国大陆,大专院校约两千所,具有崇高声望,真正受人尊敬的校长,人们
 
却举不出几个。我思来想去,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先生,可算一个。他已经从校
 
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二十多年了,至今仍然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精神象征和灵魂所系
 
,不论是仍在校园里生活的师生,还是已经毕业的校友,都把他视为“永远的校
 
长”。
在民国年间,大学校长的佳话是很多的。我的老朋友智效民写过一本《大学之魂
 
——民国老校长》,重温了这方面的传统。蔡元培、胡适、傅斯年之于北大,蒋
 
梦麟之于清华,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司徒雷登之于燕京
 
大学,都有永远的校长的意味。这些民国大学校长的身影,至今让人回味,魅力
 
不减。
我认识的一些老人,比如已经去世的李慎之、仍然健在的李锐,也有过出任大学
 
校长的梦想。他们虽然做到部级高官,也有不少精神上的弟子,但这个梦都没有
 
实现。与他们相比,江平先生应当说是幸运的。
江平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时间其实很短。从1988年7月4日上任,到1990年2
 
月15日免职,他在校长的位置上仅有一年零七个月。他自己说,现在中国的教育
 
体制,不可能让大学校长发挥出应该发挥的作用。课程的安排都是由官方来决定
 
的,甚至连教学的内容都是由官方来决定,哪些课的比重是多少、哪些课程该设
 
置,大学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力。在这种环境里,校长发挥作用空间其实不能和民
 
国时代相比。江平在出任校长以前,担任了六年副院长、副校长。分管过教学、
 
科研、学生管理、图书资料等工作,参与处理过学生罢餐等校内风波,当时,他
 
只能算是一个开明、敬业、廉洁、有爱心的高校领导干部。出任校长以后,因为
 
参与国家的立法工作,学校事务反而管得更少。他之所以威望大增,是因为在关
 
键时候的大风大浪中,表现了砥柱中流的人格力量。当然,他的幸运还在于,免
 
去校长之职,并未退休,作为终身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法学博士,同时为中
 
国的法治进程继续奔走呐喊。
发现杰出人才,爱惜杰出人才,是校长的职责所在。政法大学的许多年青教师和
 
学生,都因江平的存在,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他们践行民主宪政的理想,在中
 
国法治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法学界中坚贺卫方,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薄希来主政重庆,权势炎炎,唱
 
红打黑,践踏法治,嚣张一时,他公开发出质疑的理性声音。江平在任时他是政
 
法大学的一个青年教师,一度离开了法学界,是江平果断出手,挽救了他的学术
 
生命。贺卫方回忆:“在高校涌动下海潮时,有一位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
 
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那里正在招录员工,我的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何不一
 
试?但是在办理调离手续的过程中,不同意放行的正是江老师。我找到已经是校
 
长的他,希望能够同意我的调动。江老师明确地跟我说,我根本不适合从事商业
 
工作。要相信眼下的困难是暂时的,咬着牙坚持,总会过去的。我所谓的‘曲线
 
救国’,即先挣钱养家,再回归学界是不大现实的。但是,我当时去意已定,对
 
于江老师所说的道理根本听不进去,竟然在会议室外跟江老师吵了起来。到公司
 
之后,收入虽然比在大学里翻了一番,但外贸业务完全不上轨道,不久就开始寻
 
觅离开的途径。因为跟江老师‘不欢而散’,觉得没脸回政法大学。‘人算不如
 
天算’,我被公司解雇,三个月自找工作的时间很快要过去,眼开着就要沦落为
 
无业游民,无奈之下,我又敲开了江老师办公室的门。‘我说的不错吧?你肯定
 
干不了那样的工作。这件事要快办。这样吧,你让比较法研究所马上写个报告,
 
以研究所的名义申请把你调回。’说着他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人事处倪
 
才忠处长的号码。‘老倪,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倪处长一会儿就来了。
 
‘老倪,这是贺卫方。我考虑到他是比较法方面难得的人才,还是说服他回来了
 
。比较法研究所的报告很快就送到人事处。我建议学校的商调手续马上就开始,
 
尽快让他到位。’明明是我走投无路,为了减少某些环节上不必要的周折,江老
 
师说是他主动希望我回来。不久之后,我回来了。大难之后回归学界,真正体会
 
到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律师界翘楚浦志强,现为华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十几年来代理了多起具有重大
 
社会影响的维权案件,两年前,他发现薄希来治下的重庆,劳动教养已经成为官
 
方剥夺公民言论自由,营造恐怖气氛,威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于是免费为村
 
官任建宇等六起重庆劳教案担任代理,起诉重庆市劳教委,使当事人获得昭雪,
 
声张了正义,在废除劳动教养的过程中发挥了临门一脚的作用。他曾来就读于南
 
开大学历史系,江平在任时他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攻读中国古代法制史
 
,原来的志向是当学者。据他回忆:“1991年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我每次去
 
江先生家里,去了他就问:吃饭还有钱吗?我说没了。他就一瘸一拐地进里屋,
 
拿了一百块钱,还是两张五十的绿票子,说你先拿去吃饭。我一点也没有客气,
 
拿了就走。”江平还托沈国锋,再辗转找人,介绍浦志强去大钟寺农贸市场做临
 
时工,月工资一百五十元。这样的故事有如天方夜谭,但当时实实在在是雪中送
 
炭。
江平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家。他拒绝向权势和金钱低头,只向真理
 
低头。这正是当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大学校长的软肋所在。而这个差距,又是现
 
行校长遴选机制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