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电市场近几年来一直不缺热点话题,各种技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在市面上兴起,而近半年来新出现的曲面电视与超轻薄电视之争,甚至还掺杂了一些非理性的言行。
2004年左右,传统CRT(显像管)电视在中国市场仍占据绝对主流,彩电未来向何方升级?不同企业提出了三个选项:液晶、等离子、背投电视。没过多久,背投电视阵营走向失败,等离子也被液晶远远甩在了后面。
2009年开始,LED(发光二极管)液晶电视进入市场培育阶段,2010年进入爆炸性增长阶段;2010年,3D(三维立体)电视开始市场培育,2011年开始大规模增长;2012年秋,4K(超高清的一种规格,相当于全高清的4倍)电视面市,到了今天,其终于跃升为市场主流;2013年秋,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但直到最近,市面上的OLED电视不但型号不多,而且销量也不高。
就发光原理来说,2014年在市场上还出现了ULED(即极致的LED)电视、激光电视、量子点电视;从软件方面来说,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最近五六年一直是彩电业热点。
从硬件设计的角度来说,2013年9月,LG在京发布了首款曲面OLED电视,自此,中国市场开始大量迎来曲面电视;而超轻薄电视是于2014年12月正式上市,索尼、创维、康佳等品牌一再将超轻薄作为其电视新品的卖点。
不难看出,与十年前相比,如今关注彩电的中国消费者听到的技术名词要多得多:智能、超高清、OLED、ULED、量子点、激光电视……
彩电技术流派呈现百花齐放之势,首先说来,是对消费者有利的,因为其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可以满足消费者更多样化的需求。
不过,这种新的技术名词实在是太多了,有可能使得一些本来打算在近期选购彩电的消费者,“选择困难症”发作,不得不持币待购。
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其对于彩电发展趋势的不确定。除了少数特立独行的消费者外,大多数消费者愿意顺应技术和行业发展大势,购买到符合发展趋势的产品。然而,彩电业百花齐放的技术流派中,别说是消费者,就是业内人士也难以断定哪一类或哪几类技术产品将胜出。
其次,消费者不愿意买回一些“摆设性”的功能。例如,2010年,3D电影《阿凡达》的上映炒热了3D电视,接下来几年,3D功能几乎成了中国市场上彩电的标配。但如今,3D热潮似乎已褪去大半,在家用3D电视看3D视频内容的消费者数量并不多。
而近半年来新出现的曲面电视与超轻薄电视之争,还掺杂进去了一些互相揭短的非理性言行。这类言行对行业的伤害更大,也肯定将加重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
在互相揭短的非理性竞争中,掺杂进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有迷惑性的说法,消费者辨别起来难度较大,这将使得不少消费者由对产品的质疑变为对行业的质疑,从而进入深度观望阶段。对此,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也认为,彩电做“薄”还是做“弯”应当遵循消费者的选择,彩电制造企业之间的技术揭短,不利于本就艰难的中国彩电行业发展。
应该说,在中国制造业的很多行业中,家电业属于“争气的孩子”,中国已发展成为家电大国。各种类型的技术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完善提升,是行业真正走强的路径,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消费体验;而揭短式的非理性竞争,既加重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又不利于正在转型升级的家电行业。(邓华东)
注:本人作品,原载于2015年6月9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9版。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