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眼下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各种变数充斥我们的产业,各种概念冲击我们的视野。互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现在又多了一个工业3.5。专家学者的任务应该是,帮大家理清思路,尤其是辨析清楚概念,以便实践中的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对中国来讲互联网不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机会。BAT的贡献就是,开启了互联网生存的时代。几亿人拿着智能手机上网社交,购物,获取知识和信息。表明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的一个部分。
产业升级或转型的机会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深化消费者数字化生存的方式。
由此而论,BAT以往的成功,不能引导他们继续取得成功。他们必须重新确立自己的战略及其定位。尽管他们被称之为互联网公司,但是,他们在深化消费者数字化生存结构方面,没有后续的力量。
未来需要的信息交互系统,一定不是现在的这种系统,一定不是“简单巨系统”,而是“复杂巨系统”。BAT的历史作用,就像一个建筑公司一样的,机场修建完了,平台搭建完了,他们的使命就完成了。接下来就应该按照供求一体化的要求,去发展纵深业务。
滴滴打车就是这样一个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发出来的纵深业务。
这种纵深业务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顾客的价值体验。但滴滴打车在这方面的意义是有限的,仅仅停留在需求环节上,停留在打的这种简单的事情上。
它还不足以构建强大的供求一体化关系,不足以组织起强大的市场力量,去反响、影响和支配供应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它对于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Uber似乎比滴滴打车更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它懂得利用自己IT连接的“便利出行”功能,沿着“需求链”(衣食住行),沿着数字化生存的路径向前延伸。与服务型行业及各类机构合作,包括美容,美甲,按摩,健身,外卖,餐饮等等,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节省车辆和司机,减少道路拥挤和停车难带来的烦恼,并使消费者的出行变得便利、快捷和愉快。
在这过程中,Uber可以分享到社会资源节约产生的好处,也可以分享到顾客价值体验提高的好处。同时,可以小心翼翼的避开与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社会性冲突。
以上这些基于IT连接的纵深业务,看起来只是在需求链上有价值,然而,这种深化“需求链”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努力,最终会形成对“供应链”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中国未来的出路,在于现有的供应链的转型和升级。我们必须沿着自然演变的逻辑,去寻找产业链转型的机会及其内生的动力。
BAT现在的数据是表层数据,是刷单数据,是浅层次的数据。这种数据再大,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DT)。在它基础上进行的云计算,不足以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然而中国眼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恶性竞争,避免大规模降价促销,避免劣品驱逐良品,避免弱化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避免制造业的现金流流入到房市和股市。
传统产业确实需要大数据和云计算,但他们需要的是,深层次的结构化的需求信息。它们需要的是规模化的、与它们技术基础相适应的需求。
这种需求信息,只有可能来自于被互联网化的消费人群。而不是阿里这样的O2O平台。
谁能够把互联网生存的人群组织起来,利用IT的连接方式、产品与服务的连接方式、以及金融手段的连接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供求一体化关系体系,谁就有机会成为产业链的新的主宰者或组织者,去整合和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乃至换代。
“互联网思维三辨”系列之一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