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在核心算法开发中的重要性


 理论学习在电机软启动核心算法开发中的重要性。这一点不用质疑。2008年,我自主开发电机软启动,电机软启动过程中要保证电压按给定直线上升。但是实际如此一来,电机启动变会出现抖动。就是电压不稳定产生的。这便需要理论来做支撑。找到国内大学老师的一篇论文。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但是如何实现,实时性又是个问题。20MS内要补偿计算到位。这就是算法工程实现的核心了。后来终于解决了。自2012年启动新产品开发以来,理论准备就花了3年,现在进入算法实现。争取2016年新产品不见不散!

算法八年 最美好的时光

作者:唐欣点击量: 416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2015年6月的某个早晨,打开邮箱收到换工号通知邮件。仔细算算,一不留神在华为工作已经迈入了第九年。过去的八年,一直在无线研究部从事算法研究工作,虽然在团队里还算不上老员工,但是对自己来说,在华为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八年(22~30岁),从GSM语音算法到UMTS语音算法再到LTE音视频算法,太多或甜蜜或酸涩的回忆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与“君”初见
        2006年毕业季,因同门师兄在华为的缘故,我久闻华为算法的大名,学术氛围浓厚,理论研究的深度甚至远超一般高校。带着对算法的敬仰,毫不犹豫接受了华为的offer。
        还清晰地记得刚进部门第一天,一下就被办公室热烈讨论的气氛镇住了,“香农限”、“对数似然比”、“最大后验算法”一个又一个专业的词汇蹦到我的耳朵里,听得人热血澎湃,恨不得立马参与其中。果不其然接下来的几个月,领导丢给我一堆协议、文献资料以及算法文档学习分析。
        我以为我的华为生涯将在这样的学术研究中度过,谁知某一天收到通知,由于一线投诉GSM语音问题爆发,我后续的工作重心在GSM语音。当时很是茫然,说好的高大上的算法工程师呢,怎么变成解决现网问题了?领导的一席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算法工程师某种程度上好比搭建理论与工程之间的桥梁建筑师。理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问题,同时帮助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和算法,这也是为什么华为的算法工程师比高校研究员成长更快的原因。”
        为了辅助GSM产品的语音问题定位,算法部门决定构建端到端的语音业务仿真平台,实现从A/D采样、信源编解码、基带的编码调制以及语音质量MOS评价。一起构建平台的同事都是部门里的绝对大牛,作为新人的自己有幸跟着他们学习,我们用了半年时间打通了语音仿真平台,在此过程中历史遗留的杂音问题、MOS下降问题很多都在仿真平台一一复现,帮助产品线解决了多个“老大难”问题,也基本做到了算法部最初的目标——理论辅助解决工程问题。
        鉴于算法仿真在解决GSM语音问题的强有力的支撑,我也很幸运地被选上了第一届无线优秀新员工。和其他新员工交流时,感触最深的是不论是来自开发还是测试的优秀同事,都总结到理论学习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当时听完我心中升起一种作为算法工程师的自豪感,我们不仅和通信理论结合最紧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帮助连接通信理论和无线产品。

转身之难
        2010~2011年,GSM产品线业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西迁计划,算法工作同样也不例外。上海的算法团队慢慢向UMTS/LTE算法转型。相比产品线其他部门,无线物理层算法的转型相对更加艰难,因为从GSM到UMTS/LTE,算法的应用场景发生了改变,这要求GSM算法人员很多东西都必须从头学起。
        刚开始很茫然,我一边和西安研究所的同事交接GSM语音算法或者算法雏形,心里很是不舍,另一边UMTS语音算法当时还只是天上一片云,虚无缥缈,看不清楚更摸不着。“怎么办?怎么办?”当时的我像个祥林嫂,逢人就唠叨几句,但其实下班了静下心,自己也在思考后面的研究方法。“想想当初做GSM语音算法的时候,连语音编解码是啥都不知道,现在既有语音算法基础又有通信算法基础,一定可以在UMTS找到好的算法点切入!”
        无线语音算法极为特殊,无线通信算法变化很大,但语音本身针对GUL制式基本类似,语音特征强相关的算法变化不大。因此我们首先聚焦挖掘一些和无线制式关系不大、GU相通的语音算法点,在2011年~2012年,推出了和语音特征强相关的PLVA算法和流水声杂音检测算法;随着两轮深入交付,逐步了解了UMTS制式和产品性能,2013年推出结合语音特征和UMTS制式的语音精准功控算法;到了2014年,针对UMTS制式特有的软切换/弱覆盖区域又陆续推出华为独创的水晶语音方案。这一系列持续的语音算法,打造了华为在业界领先的UMTS极致语音解决方案,驱动着华为无线版本的核心竞争力,我和我所在的团队也完成从GSM到UMTS的成功转型,并多次获得无线总裁奖甚至公司金牌奖。

登高望远
        2015年新的一年,我又一次接到通知,要求工作重心从UMTS语音算法转向LTE音视频算法研究。相比前一次的转型,这次的业务转型少了几分茫然,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音视频业务的蓬勃发展对无线传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通信需求的增长将更加迅猛,这无疑为LTE音视频的算法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8年,我从一个稚嫩的社会新鲜人到一个能独挡一面的算法工程师,华为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以作为一名专业的无线算法人而骄傲,希望在今后的职场生涯里能够时时以无线算法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向前进,和我的算法同事们一起,尽情张开算法的翅膀,去创造更多算法的精彩。

        算法,无线通信的灵魂
        我不是思想家,我引领无线通信变革
        我不是指挥家,软硬件系统因我而协奏
        我不是发动机,我驱动无线核心竞争力
        我是数学公式,更是理论和工程的完美统一
        你们看不到我,但我在你身边
        我是算法,无线通信的灵魂!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