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甲辰春,和兰室病中诗韵 二首 《黄淮文集》136页
人事愁中少,年华静里消。青樽谁复醉,白发肯相饶。抱病怜吾子,追欢慨昨朝。白云长在望,乡信一何寥。
雨声寒尚滴,雾气湿难消。眼底春犹浅,愁边梦更饶。湖山乘月夜,杖策看花朝。白发应多感,凭谁慰寂寥。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二 永乐二十二年六月
㈠ 戊午(十五)○车驾次玉沙泉。 上以答兰木儿河已近,令诸将各严兵以俟,是时将士皆踊跃思奋, 上闻之,喜曰:“兵可用矣”。
永陵按:“答兰木儿河”,又作“达兰纳穆尔河”,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即东经103度;北纬47度地域之东北。
㈡ 甲子(廿一)○车驾次翠云屯。召英国公张辅等,谕曰:“昨日之言朕思之不可易也,古王者制夷狄之患,驱之而已,不穷追也。且今孳虏所有无几,茫茫广漠之地,譬如求一粟于沧海,可必得耶?吾宁失有罪,不欲重劳将士。朕志定矣,遂命班师。”
⑤ 棐子弱冠,成人伊始,寄一律以勉之 《黄淮文集》136页
成人良有望,弱冠志方安。操履期无忝,辞章贵可观。少陵怜骥子,陶令责雍端。况我乖离久,兴思百念攒。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三 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
㈠ 庚辰(初七)○车驾次清水源。道旁有石崖高数十丈,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纪竹。曰:“使后世知朕亲征过此也!”
⑦ 中秋次韵 《黄淮文集》154页
大地山河片影悬,冰轮飞上九重天。鸾笙度曲来云表,仙桂飘香到酒边。愧我老怀空自负,羡君诗法蔼孤骞。明年定在南楼上,坐看骊珠出海圆。
⑧ 中秋追和亡友糱庵去岁所赋诗韵 《黄淮文集》155页
忆得年来曾待月,赓酬相属总称宜。今宵看月犹前夜,此际怀人异昔时。忍听招魂歌楚些,空闻伐木有遗诗。寸心摧折如灰冷,生死那堪重别离。
⑦⑧ 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明实录》卷一百三十 永乐廿二年八月 癸卯朔 丁巳(十五) 仁宗即位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戊午(十六) ……大行皇帝凶问至之三日(即初五)首释原吉于颂系,慰劳之。……。
己未 (十七)) ……升前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荣、幼孜、士奇、淮俱掌内制……。
足以说明仅仅四十天之间,淮公随同皇帝暨文武百官作了第二次谒祭了长陵之“踏青”游。
这是2015.6.24晨,在“知省斋”仔细点读《仁宗实录》后,才明确的情事,特地记之。
仁宗皇帝实录(卷十五) 洪熙元年五月
㈣ 庚辰(十一) 上不豫,召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遣中官海寿驰召 皇太子。
㈤ 辛巳(十二,芒种) 上疾,大渐。遗诏天下传位 皇太子。诏曰:“朕以菲德嗣承 祖宗洪业君临天下甫及逾年上惟 皇考太宗皇帝山陵永远迫功哀诚下惟海内黔黎雕疗未复忧劳夙夜时用遘疾奄至大渐夫死生者昼夜常理往圣同辙奚足悲念惟 宗社生民必有君主长子皇太子天禀仁厚孝友英明 先帝夙期其大器臣民咸哉其令望宜即皇帝位以奉神灵之统抚亿兆之众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中外皆以二十七日释服无禁嫁娶音乐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輙离本国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员亦毋擅离职守闻哀之日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悉免赴阙行礼 皇考太宗皇帝服制仍遵去年八月之令呜呼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凡中外文武郡臣咸尽忠秉节佐辅嗣君永宁我国生民朕无憾矣”
仁宗皇帝实录
以下(摘自“红格本”)《宣宗实录》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
洪熙元年夏六月己亥朔
㈠ 辛丑(初三)上至自南京。先是仁宗皇帝上宾,遗诏 上早正大位,宫中以上未还,秘不发丧。至是驿服。
上至良卿,宫中始出遗诏。文武百官常服于午门外,立班行四拜礼。听宣读讫,举哀再行四拜礼。太监杨英,同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吕震,捧遗诏往卢沟桥迎
上,中官先于卢沟桥设幕,次香案。俟 上至,开读。
上既至,闻有遗诏,恸哭几绝。左右翼扶强诣幕,次行礼,听宣遗诏讫,哭尽哀礼毕,易素服行。文武百官皆素服迎
上,于都城外。
上至长安右门,下马步行。哭至宫门外,释冠服,被发,诣梓宫前,拜叩,哭尽哀。
上就丧次,见母后、亲王以次见。
上毕,各就丧次 行祭告礼 遣讣宗亲 须遗诏于天下,命礼部定
大行皇帝丧服礼仪。
㈡ 壬寅(初四) 行在礼部
列圣创守之难,俯循舆情,已于六月十二(庚戌)日祗告 天地宗庙社稷 即皇帝位。为政所重,以德
及人。其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大赦天下。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
仲春,夏元吉书“庆少保户部尚书黄宗豫尊翁八十八寿”七律,以贺十六世黄性公(载录《忠靖集》卷四)
人生七十古稀闻,今喜先生近九旬。雪鬓霜髯膺宠爵,云林烟岫乐闲身。
达尊不让香山老,硕望宜联洛社宾。他日绘图修故事,肯容樗朽厕簪绅。
永陵按:从《东里诗集》卷二(七律三首);卷三(七绝两首)中,杨士奇先生明确长陵、献陵,并有“晚同宗豫(即淮公)先归……”等语,佐证了黄文简淮公于宣德元年清明节有参与谒祭二陵活动。而淮公本人文集并无相关记述。这又是一起读《明实录》结合杨士奇先生诗作,所获得之新“讯息”,真是“开卷有益”!附录夏元吉贺性公诗旨在说明“仁者能寿”!
原本还打算将继以格式著续文:由于时间不允许,不得不以转载《黄淮文集·年谱》来“殿”该文之末尾!
宣宗宣德元年丙午(1426) 六十岁 据拙编原2006年4月初版《黄淮文集》第477页,修改补充。
仲春,夏元吉书“庆少保户部尚书黄宗豫尊翁八十八寿”七律,以贺十六世黄性公。五月二十二,永嘉、乐清飓风暴雨溺死者甚衆。八月初一,汉王朱高煦反。八月初七,敕谕①黄淮等留佐郑王瞻埈、襄王瞻墡监国。
初十,宣宗发兵亲征其叔朱高煦。二十一日,执高煦,班师。黄淮夙夜在公,至九月初六车驾回北京。方归私
第,瘵(肺结核)病加重。得太医徐叔拱诊治。病稍缓,奏请辞官还乡,不许。
宣德二年丁未(1427) 六十一岁
正月十四日,先前淮公推荐授南京大理寺丞浙江平阳人汤宗卒,年六十三。三月初,任为廷试读卷官。乐清范霖中该科进士。廿一日,淮公请杨荣为嫡曾祖妣刘氏文淑“书黄母刘夫人传后”成。初夏,疾势大作,虽经太医调治,沉痼仍然难愈。七月初八,杨士奇撰《寿征庵记》。八月初六,由次子采进奏“求退致仕疏②”。初九宣宗览奏恻然曰:“其疾若此,固留之,情有不可”,遣中官赐钞万贯,准暂还家养疾。请金幼孜为《省愆集》书序。八月二十,黄淮陛辞,命兵部给舟车,复赐钞万贯为药食之资。杨士奇、杨荣、杨溥、曾棨、王英、潘文奎等撰送行诗、序以壮行。经双溪驿,王文英、朱士真来谒,文英以《士真小传》求题。回温后,郡、县官员请改孝廉坊为荣禄坊,且请设位先贤祠,婉言谢绝。仲冬,谢源泉来询兄庭循近况,并持卷求题,赋《寿萱四章》。黄岩应宗祥、蔡玄丌来访,宗祥赋《见黄淮少保三首》五古。继与老父性同居“寿征庵”(遗址于南柳村北)养病。十二月二十一,长孙珣生。冬,黄性公与淮公两在“寿徵庵”商酌:“改称信岙③为南柳”。
【注】
① 敕谕,载清·光绪九年癸未周缵卿先生重修《永嘉霞渡潭黄氏族谱·艺文卷》扫描如图,其误(加●字旁)则保持其原貌,均不作修改。例:昪,(两处)误作“舁”;率,误作“失”;“者”字衍; ?;敕,误作“制”。
② 详见2011-9-11 0648发表于本人主页“职业日志”的题为“读黄淮的‘病退报告’---求退致仕疏”一文。
③ 当地有:“岙头会出贼”俗语。而“寿徵庵”前“步水潭”南侧,沿岸有柳树成荫,故改称之。
黄永陵于温州知省斋谨识
至此,以《省愆集》为主干线,阐述黄文简淮公在诏狱十周年系列并涉及出狱之后情事摘要,已粗略完毕。有错误,请批评指正。另有组辑不同版本《省愆集》勘误、修改挖补整理已“成册”。数据超过42,808KB,得另行寻找与读者“见面”之途径。特此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