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我和我的同事们与FT中文网的广大读者们一样,在密切关注着有关我们的母公司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最终归属的种种进展。在报道过无数企业并购案之后,涉及我们自身未来的新闻,让我们很难同样淡定。
但是,冷静客观的分析和负责任地解读,不光是财经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和立身之本,更是我们对FT中文网235万忠实读者的承诺,也是FT中文网创立10年来的成功之道。在仔细分析了并购各方的背景、意图,各方面的反应和FT中文网自身的发展计划后,我希望与FT中文网的读者们分享以下的心得和感想:
——《金融时报》(以下简称FT)集团核心资产被出售给日本最大的媒体集团日本经济新闻(Nikkei),是全球媒体行业在逆境下加速整合的最新例证,但也彰显了在这个整体上日趋采取守势的行业中,《金融时报》突出的地位和价值。
很多读者和同行慨叹:“127年历史的标志性英国报纸,一朝易手”。但在全球范围内,综合性媒体集团纷纷剥离新闻或纸媒资产,专注其他利润率较高的业务领域,早已成为大趋势。 在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和Business Insider, Huffington Post, Buzzfeed等新兴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传统媒体处境日益艰难。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于2013年将新闻出版业务和影视娱乐业务拆分开来,即是一例。而FT集团的母公司培生集团近年来专注于贡献营收大头的教育服务领域,意图出售以FT为核心的媒体资产(尽管这也是整个集团内营收增速最高的优质资产),早已不是秘密。
但是,拆分出来的媒体资产也分优劣。在此次收购案中,日经与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Axel Springer展开激烈价格战,体现了两家具有全球眼光的新闻业巨头对FT的全球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认可。FT在全球50个办公室中超过500位采编人员(包括FT中文网驻北京、上海、伦敦、香港等地的30位编辑)被认为是此次并购中最重要的智力资产。有FT高层在7月23日向员工答疑解惑时开玩笑地说:“我们的每位编辑记者卖了240万美元”。
FT在从老牌纸媒向数字媒体转化的探索中起步甚早,大胆革新,创下了不少业界之先——比如,FT最早采用的“计量阅读模式(metered model)”,即设置了严格收费墙的网站,向每位读者在一定时间内免费开放几篇文章,后来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其他竞争对手纷纷仿效,成为业界标杆。在FT最新披露的73.7万付费订阅读者数据中,70%是数字订户,且数字版订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纸质订户的下降速度。在纸媒迅速衰落的今天,这样高的“数字转化率”是罕见的成功,也是营收稳定增长的保证。
无论对于FT集团还是FT中文网,能否保持编辑独立,坚守FT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惧怕,不偏袒”,都将是此次收购成功的关键。我们的读者们最关注这一点,买主更清楚这一点。目前的迹象都表明,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日经与FT在各自市场中的定位相似,编辑价值观也非常接近。日经集团的旗舰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专业经济类报纸之一,在日本国内有着权威客观的名声,政治立场也被认为较为中立,是日本商业精英的必读。日经集团董事长兼CEO喜多恒雄(Tsuneo Kita)也在收购宣布后第一时间发表声明:
“与全球最负盛名的新闻机构之一《金融时报》联手,让我极其自豪。我们的座右铭是提供高质量的经济和其他新闻报道,保证公平和中立,这与FT是非常相似的。我们享有同样的新闻价值观。我们将共同努力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各方对日经收购FT目的的分析,都指向它意欲打造全球品牌,开拓新市场,以弥补逐渐萎缩的国内市场。这说明,收购FT对日经来说不光是获得“炫耀性资产”的面子文章,更是对自身的转型和长期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战略投资。
既然如此,日经和FT都有充足的理由保持FT目前成功的商业运营的相对自主,以及FT编辑决策的完全独立。尽管双方尚未透露收购案的具体条款,FT集团对内对外都已经宣称:“日经对FT的编辑独立做出了多重合同条款和道义上的保证。”
在我眼中,即将庆祝创刊10周年的FT中文网,是双重成功的典范:它是FT集团最有影响力的官方“外文”版本,是FT全球化的成功;对中国媒体市场来说,FT中文网又是公认的外媒本土化,获得内容和商业成功的典型。这些成功是任何全球化或者具有全球野心的媒体机构孜孜以求的,有什么理由要把它搞砸?
并购案宣布以来,很多读者和合作伙伴向我们表示担心:成为日本企业子公司后,FT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尤其是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如何保持客观中立?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此类问题,我们的回答还是那句从1888年以来一直印在FT社评栏顶部的宣告:No fear, no favour. (“不惧怕,不偏袒”)。且不提买家做出的合同条款上的保证,单是FT全球500多位采编人员共同的职业道德感和荣誉感,就已经可以确保我们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基本职业道德上不会有任何差池。
另一方面,FT中文网本土化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包括多元视角和本土声音。以近两个月来大受欢迎的“重新审视中美关系”专题为例,我们邀请中美两国顶尖外交关系专家在FT中文网的平台上平等对话、激烈交锋,提出了很多尖锐观点和富于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一向高度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区域财经、战略话题,与我们合作多年的优质专栏作家和专业领域撰稿人们确保了FT中文网多元视角和深度分析。有他们在,我们不会变。
最重要的,还有你们——读者。无论媒体形态、地域、商业模式,成也读者,败也读者。你们用手指和眼球投票,在过去的10年中鼓励、监督了FT中文网的迅速成长。你们的监督从未松懈,我们又怎能走入歧途?
在即将庆祝FT中文网创建1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一夜之间再度见识了商业规则与市场的力量。After all, we live in financial times. 我们发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变化,但是我们仍旧是你熟知和信任的FT中文网。
FT中文网变了吗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