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勾出无限
喻建国
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一张清单,这是小儿于1991年9月26日结婚时当天的花销,现抄录于下:将姨婆送的300元美金还给姨婆,将阿娘送的300元人民币还给阿娘;喜糖,483.70元;录像带2盘,54.00元;冲洗照片4卷,102.70元;大面包车,85.00元;摄像师酬劳,150元;牧师酬劳,120元;教堂奉献,50.00元;新郎零支,200元;小车支出,52.90元;静安宾馆酒席15桌,1100元。当天收入共4250元,港币200元,美金400元。实际收支盈余1851.70元,港币200元和美金400元。这美金是大儿送的。当时400元美金可相当于人民币3600元,等于是他包下了小儿结婚婚礼的全部费用。
这张纸片是我当年的备课纸,24年过去了,它二折后搁在一个纸袋中,今天抖出看过,感触良深。当时在静安宾馆结婚也属高档的,每桌结婚酒席平均花费只有73.30元,现在恐怕就得花7330元,高了100倍。不过摄像师酬劳大概绝不会过15000元,牧师酬劳也不会达到12000元,喜糖费用也不至于达到48370元。
当年送钱的人共31人,有8位已经离开人间,不胜唏嘘。正是岁月无情,流水滔滔东去不回,云合云散不见踪影。再过24年,我也早早消失在人间,也无需我再唏嘘了。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忽于记忆,其实数据是刻录最为真实和细致的留痕,就拿我现在手头上的这张小儿结婚婚礼当天收支记录,从这些数据中可以透出许多当年的往事。
原以为江西老家没人参加小儿的婚礼,现在送礼人中有“家邦100元”。家邦是我的大姑妈最小的儿子,大姑妈育有七个子女,其中一位是姑娘,余皆为汉子,最小的儿子和第四个儿子与上海在江西插队的一对姐妹联姻,在毛泽东死后知青大回城时,两位上海姑娘也带着她们的夫君回到了上海,家邦和家信两位表弟就此在上海定居。如果没有这纸收支记录,怎还能还原家邦表弟来参加小儿婚礼,这事可能就被深埋在忘却的泥土中。
我一直保有简记的习惯,原来全记在日记本上,从1987年一月开始记在工作手册上,从1993年开始记在日记本上,从2015年元旦开始记在电脑上。记在电脑上优点很多,记录方便,存放方便,搜寻方便。从2004年开始还增加了影像记录并存放在电脑中,需要搜寻时立刻即能显现,而且也充分反映了记录方便,存放方便和搜寻方便。
譬如刚才提到了家邦,我马上就能够在影像记录中搜寻到《150214闵行赖家》当时的影像记录可立刻还原即时生活。再可以在电脑日记本上翻出当天的日记,一切就都十分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不像早年的影像存放,我的影像记录即照片和录像带整整堆放了一只大橱,可是真要搜寻的话,觉得实在麻烦,要费好大的劲,常常就因麻烦,也就不寻了。也曾想过要好好整理一下,可是这是一个大工程,要做一直未做。毕竟现事更多,前瞻无尽,生活天天掀开新的一页。用好电脑,记录方便,存放方便,搜寻方便。也为生活和回忆带来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