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恐成安倍政府的传声筒


 723日,国际传媒界爆出重磅并购案,日本最大财经媒体——日本经济新闻社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培生集团旗下的英国著名报纸《金融时报》的报纸、网站和一些其他资产。

 

该交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媒体产业剧变的时代为培生集团对《金融时报》长达58年的所有权画上了句号。同时,也意味着世界纸质财经媒体今后也将形成“日经-金融时报”与旗下拥有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这两强格局。

 

多年来,《金融时报》一直是全球各大英语新闻机构中描黑日本经济的主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金融时报》现在竟被卖给了日经新闻。在得知《金融时报》被日经新闻收购之后,媒体评论界和网络中的各种担忧声便不绝如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担心《金融时报》不得不遵守日经新闻的立场,改变自己报道的风格和禁忌,成为“日本媒体”。

 

透过现象看本质,日经新闻此举是为了让自己在西方国家买一家能让自己说上话的媒体。媒体界和互联网所关心的问题是,《金融时报》这张具有浓厚“英式”风格的老牌报纸,卖给了日经新闻,成其为子报,其新闻理念和价值取向会不会变?今后,会不会成为安倍政府的传声筒?

 

对此,《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王丰撰写文章称,日经新闻对《金融时报》的编辑独立做出了多重合同条款和道义上的保证。无论对于《金融时报》集团还是其中文网,今后仍然会像过去一样,保持采编独立,坚守《金融时报》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惧怕,不偏袒”,都将是此次收购成功的关键。

 

王丰说法有些天真。想想看,日经新闻花去13亿美元,并购了《金融时报》,难道他们什么都不管,让《金融时报》维持现状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日经新闻收购《金融时报》有诸多利好,但也不乏隐忧,即新闻报道自由。怀有强烈民族主义的安倍政府对日本新闻报道自由的管制不断加强,因此被日经新闻收购的《金融时报》在未来是否会受到来自权力的间接干涉亦充满不确定。

 

再说,日本并不存在欧洲人眼中的自由媒体。《日本经济新闻》等日本主流媒体受到严格管控,而大多数媒体成为安倍政府的喉舌。虽然他们有时似乎显得独立自主,但这只是表象而非实质。

 

现在,日经新闻拿下了《金融时报》,下一步读者就等着《金融时报》给日本做宣传吧。因为日本媒体当前没有一家能保持中立,没有一家不维护安倍政府。例如日本经济大臣甘利明在接受记者关于“日经收购《金融时报》”的提问时就表示,“对于安倍经济学的报道就能从正确的角度进行正确的评价了”。

 

安倍自2012年底再次执政后,确立了有效掌控舆论的政治传播战略,即必须要主动掌握媒体和舆论的议政设置,而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必须要主导政治议政的推进与演变,而不能让媒体干扰政治目标的实现,使新闻媒体及其传播的信息成为帮助安倍政权施政的有利因素,最大程度上获得舆论的支持,保证能够长期执政,进而实现修宪和军事政治正常化的国家战略目标。

 

所以,几年来,安倍内阁开支的“官方机密费”竟高达17亿日元,其中很大的花销“砸”到了媒体和意见领袖身上。安倍经常与平日不太听话的《每日新闻》社长朝比奈丰、《日本经济新闻》社长喜多恒雄等媒体大佬一起餐叙,而且他一反以往与媒体“密室聚会”的传统,堂而皇之在高级酒店招待媒体高层,并且事后还在首相官邸网站的“首相行踪”专栏中展现。

 

事实上,收购《金融时报》不仅是日经新闻和日本企业的一项战略举措,而且是更宽泛的政治对外战略的一部分。2013年,安倍在日本国会表示“我国的理念”正在遭到外国人的误解。他呼吁采取措施“主动收集和传播信息,使我们得到正确理解”。从安倍这番话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愿不愿意,《金融时报》似乎注定将变成安倍政府在欧洲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