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考虑救市资金的退出方案问题”的消息在市场上引发恐慌,监管部门也紧急进行了辟谣。中国证监会指出相关消息“报道不实”,并且认为相关媒体“不负责任”。此次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了,但今后的市场却不得不面对救市资金的退出问题。
6月15日开始的股市暴跌,在A股市场短暂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然而监管部门的强力救市同样罕见。除了出台诸多措施进行股市维稳之外,更是利用多种手段筹集资金进场护盘。此前监管部门的救市,大多是出政策,此次则是政策与资金一个都没有少。一方面见证着救市力度之大,另一方面也见证着股市暴跌的程度,以及其时市场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据媒体报道,救市资金规模超过万亿大关,达到1.3万亿左右,与近期两融业务的融资规模相差无几。其中主要包括21家券商出资申购ETF的1280亿元资金、证金公司授信21家券商的2600亿元资金、证金公司出资申购主动型基金的2000亿元资金,以及证金公司从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其规模累计超过万亿。而且,如果股市维稳需要,央行承诺还将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因此,在股市维稳方面,护盘资金不是问题。尽管目前已经入场的救市资金到底有多少还没有权威数据。然而从近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截至7月15日的股东名单上看,以证金公司名义买入相关公司股票的资金并不是小数目。如截至7月15日,证金公司持有华丽家族股份601.04万股;持有华兰生物770多万股。而且,证金公司对某些上市公司的持股还进入前十行列,如证金公司持有锡业股份1624.87万股,位列第五大股东;持有三聚环保3241.29万股,位列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持有广生堂64.86万股,位列第二大流通股东,占流通股比例为4.63%。值得注意的是,证金公司买入的这些股票,尽早是要套现的。
市场出现问题并且自我无法修复时,“有形之手”进场干预并非“中国特色”,即使是像美国等这样成熟市场都曾出现过。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美联储等美国相关部门全力救市,同样打出了“政策+资金”的救市组合拳。而且,从全球诸多国家上看,救市资金的退出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美国金融危机救市资金直到2012年才退出,时间跨度四年;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我国香港,香港政府救市资金直到2002年才退出,前后同样为四年时间。
此轮救市过程中,证金公司其实扮演着平准基金的角色。但此次证金公司筹集到的资金,特别是像来自银行系统的资金,其实都是有“成本”的。即使最终是以亏本的方式退出,亏损由央行承担,其退出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且,鉴于目前A股市场的现状,救市资金也不能在现阶段或短期内退出,否则,脆弱的市场就有可能重演暴跌的悲剧。
笔者以为,既然是救市资金,既然这些资金进场是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目的,那么其无论是何时退出,都不能引起相关个股的震荡,也不能引发市场的波动,而应该是以“无公害”的方式,以不对市场造成任何负面影响的方式慢慢地退出。否则,将有违救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