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暴跌,压力陡增


27日,股市再度出现暴跌,截至收盘,沪指报3725.56点,跌8.48%,成交额7212.98亿元,深成指报12493.05点,跌7.59%,成交额6676.95亿元,创业板指报2683.45点,跌7.40%,成交额767.84亿元。而第二天也没有能够止跌,在国家队出手、银行股护盘的情况下,仍然出现幅度不小的下跌,不能不令人担忧。

 

分析认为,造成暴跌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加息预期强烈、外围股市大跌直接导致大盘大幅跳空开盘,影响做多人气;二是IMF敦促中国退出救市措施,一定程度上也压制了做多动能;三是猪肉价格走高或拉高CPI3%,货币政策或陷两难打压股指下行;四是中国7月财新制造业PMI初值48.2,前值49.4,预期49.7,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让多方缺乏攻击动力。

 

应当说,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也确实是造成此次暴跌的直接原因。但是,从市场的变化来看,却又不完全是这些原因所致。因为,按照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市场变动情况,虽然仍处于震荡格局下,但在恶意做空行为被严打以后,按理出现暴跌的内在动能应当不是很强了,为什么仍然会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仍出现如此大的暴跌呢?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市场信心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投资者仍然对市场前景抱有各种担忧,一旦出现不利于市场稳定的因素,就会感到十分恐慌。

 

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午盘后的快速下跌中,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动能,而是任何大盘快速下跌,且“国家队”也在一旁观望。那么,到底是信奉了IMF的敦促不再实施救市呢,还是在观察这段时间以来救市的效果,看暴跌以后会不会再次出现持续下跌的现象,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笔者认为,更可能的现象是后一种,亦即观察前期救市的效果,亦即要看此后几天市场的表现。从总体上讲,可能是管理层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救市措施有了比较充足的信心,不担心会出现持续暴跌的现象。而且,美联储加息也好,IMF敦促退出救市场措施也罢,都不会对市场构成实质性冲击和影响。一方面,美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台加息政策,最少也得等到9月份,即便如此,中国已经投入到市场的巨额货币资金,也能足以应对资本外流等方面的冲击,不会造成严重震荡,更不会对经济带来伤害。倒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要预防美联储加息带来的严重冲击;另一方面,IMF的敦促,是不构成我国退出救市措施的强制要求的,管理层也不会听从IMF的指使的,而是会根据市场变化以及稳定情况,选择最有效和最稳妥的手段。

 

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我国经济复苏的表现,因为,从PMI、物价以及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的利润、中央财政投资的效率来看,对经济复苏都是不太有利的消息,对股市的冲击和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如果经济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对股市的冲击和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出现震荡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大的。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稳定经济增长,如何让经济尽快步入复苏通道。只有经济的基本面改了,市场的稳定性才能真正基础扎实。

 

所以,稳定股市,要靠经济。而一个稳定的股市对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又非常重要,管理层如何在采取救市措施的同时,通过内在机理的进一步修复和完善,使股市不再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而出现大幅震荡,是管理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分析,27日的暴跌,对管理层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压力考验,对市场来说,则是一次压力测试。类似于千股涨停、千股跌停这样的现象,还是应当越少越好。一个真正健康的市场,是不可能这样大起大落的。因此,此次暴跌,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给下一步市场的稳定留下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从总体上讲,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