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宽容让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得寸进尺


“印中准备好加快边界谈判”,印度舆论场流传着这样一条信息。中国和印度政府同意在7910日于俄罗斯乌法召开的第七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间隙举行一场“关键的边界问题谈判”,并可能设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时间表。中国已表现出加快解决边界纠纷的意愿,甚至暗示愿意每三个月举行一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

 

回过头看,中印边界问题会谈已进行了18轮,而每次谈判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后所发表的公报都缺乏新意。 在20145月莫迪势不可当地赢得选举、中国和印度都出现强势领导人之后,人们期望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边界谈判能取得一定进展。印度分析人士认为,采取一种不囿于常规的办法解决边界争端是有可能的。

 

在印度高层有一个公开的秘密:中印边界谈判并未朝着解决划界根本问题的方向发展。印度将解决边界问题的进展,视作紧密双边关系的关键,而中国寻求在不对国土让步的前提下,增进双边贸易和商业关系。

 

不过,好的方面是,今年以来,中印实控线附近的两军对峙比2014年少,印度正加快发展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可能的“中国入侵”。

 

在第19次中印边界问题谈判即将启动的背后,不得不提及一些事实,即印度一直声称不忘会记“62年之耻”,但印度人似乎忘记了当年的失败也是源自“自大”,同样也忘记了,中国一向是先礼后兵,这句话对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适用,对现在的印度同样合适。在1962年,中国军队在落后的装备条件下击败了印度的侵略,而现在的中国军队也已经今非昔比。

 

本来,历史给了中国一次恢复藏南地区固有领土的机会,毕竟,中国是靠数万名解放军战士通过激烈战斗赢来了这次机会。也就是说,1962年中国已经夺回了藏南地区。然而,中国政府高层却忽然宣布撤军,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后,又宣布沿这条线再往回退20公里。

 

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地猜,我们理解的原因是: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一下印度,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的,后来也用于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挑衅——采取军事行动——获得胜利——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正是中国的善良和宽容,让印度长期占据中国藏南地区,后来,印度将其取名为阿鲁纳恰尔邦。当然,印度将藏南地区改名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现在,印度却要以强化对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事实占领”和“事实开发”,来增加双方边境的紧张气氛,挑起与中国的边境对峙,并将其“常态化”。

 

在印度人看来,自己已把肉吃到肚里、还能再吐出来吗?任谁也不愿意吐出来的。它有点像是印度的既得利益。但这件事如果翻过来,英国划的这条线是让中国得到了更多的领土,让印度成为受害的一方,印度一定就不再承认这英国人划的边界线,就会认为这是殖民统治的结果不能算数。

 

中国的宽容让印度在边界问题上得寸进尺。在中印边界问题获得较大利益的印度,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仍希望中国作出进一步让步。例如印度声称,要求在下周举行的中印边界问题谈判中,列出解决边界问题的时间表。印度的目的很明确,假如中印双方确定了解决边界问题时间表后,印度将要求中国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认被印度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为合法占领。

 

再说,中方的宽容,正好是印度心急的原因。现在,印度想趁中国还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就把这个边界问题解决掉,免得今后把已经到手的利益再吐出来。此外,印度还认为,目前中国在海洋划界和岛屿问题上与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产生了激烈碰撞,在中方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开启中印谈判,或能促成中方对印方做出更多的妥协。

 

但这也许是印度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由于中印在边界问题上争议太大,中国不可能做出单方面的让步,如果印度要坚持己见,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时间内也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