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中国参与全球博弈的五点战略思考(5600字长文)
文/顺风
顺风的微信个人帐号:shunfeng691382868
顺风的微信公众帐号:shunfeng3436188
中国当前的全球布局远不仅是产能转移、全球市场扩张、人民币崛起等有限主题,这一切都背后最根本的还是国家资本力的重组和解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在国际资本主义推进下积累的方法国家资本需要进行技术、地理、金融三大层面的全面置换,鉴于国内民营资本、经济结构、市场纵深以及系统内逻辑的制约,这一任务已经无法从国内顺畅完成,而必须以全球时空背景为依托予以解决。相应地,创新驱动、产能输出、金融崛起之三位一体的新战略体系才应运而生。可以这样讲,亚投行的设计标志着中国主导推进的新全球化进程的正式全面启动,其中的必然性在于中国离不开新全球化,新全球化同样离不开中国。此外,中美将对全球化进程产生根本分歧,一个要全面深化推进,一个要选择性推进乃至局部阻挠,这将是一场持久的博弈。
首先,就人民币崛起而言,是因为中国参与全球化欲罢不能,美国正在做出从全面全球化向区域规则化的战略大改变,其重返亚太与构建环大西洋能源保障圈的两大战略背后即为笔者曾经阐述的“双大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前景,就美国当前形势而言其在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这场革命除开页岩气之外还有页岩油、氢化燃料、水烷燃料等多个技术方向)方面已经形成相当的技术积累、资本投入和产能规模综合先发优势,已经有人将之形容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圣杯”,但是中国的圣杯在哪儿呢?
以陆权战略对抗海权战略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也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具体而言体现为资本付出的不确定和不可回收性风险、未来政治乃至军事的全球性风险和战略竞争对手的不对称遏制和超常规竞争风险。能源是中国未来最容易被掐的软脖子,输送线路越长、外部投资越大、基础设施等建设越重,战略回旋的余地相应也越小,对此还是需要多考虑如何分散风险。中国目前正在亚投行、一路一带、中俄合作、拉丁美洲及中亚南亚外交、人民币互换等方面深入而全面布局,但笔者总觉得其中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整体思路偏于传统,在对能源格局的未来考量方面没有充分引入新能源革命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无论是商业决策还是国家战略决策,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领域投入巨注都是需要慎而重之的。不管如何,在美国圣杯在握的情况下,中国的战线如果太长、下注如果太单一,那么美国在本世纪博弈之中是否有可能倒成了以逸待劳的一方呢?谋者在势,观察大势务必全面深刻,尤须深入研判技术大势,否则万一功亏一篑就悔之晚矣。
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两大战略因素已经给出了答案。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决定了只有以货币长期价值趋势的大转向对冲产业全球替代造成的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虚拟化、创新化的需要,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规模系统实施足以证明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目标定位。因此,可以预期的是人民币不会大幅度贬值,即便出于稳增长、调宏观的需要而阶段性贬值,也不会采取一次性大幅跳水的方式,更不大可能迫于压力而出现脱钩美元的情况。基于这一战略判断后看3至5年,如中国政府围绕上述目标的一系列措施得以顺利推进,国内房地产中长期有机会迎来新一轮境外资金支持,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部分实体企业则会通过全新的“两头在内”模式更好地分享国际市场和投资机会。
其次,就“一带一路”而言,本质上讲其同时也是人民币升值和中国亚太崛起之路,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基于全球视野的大国国际战略为自身谋求核心发展空间,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赋予前数十年改革、开放两大战略以“新全球化”支撑。“一带一路”事实上已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化”的新一轮发展,这一轮发展与之前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新全球化”的主动谋划和对全球市场资源的深度参与和整合,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双向性和外汇收支的平衡性趋势,决定了全球金融秩序在中国深度参与后将进入一个重大的再平衡进程,决定了亚欧非大陆与美洲大陆作为全球“双大陆”地缘竞争新格局的两大主体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博弈与合作预期。
再次,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前的全球博弈和中美博弈形势?美国加息本质上是一次对其虚拟经济及金融系统的再激活和恢复常态化的努力,但在种种因素制约下,美国加息之路将不会走得那么顺利。当前已经迹象表明,美国加息欲罢不能、进退两难,并且正在加速暴露甚至引爆美国经济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加息后大量资本面临成本压力、急需实体或虚拟经济的腾挪纵深和利润出口,另一方面宽松数年下来美国的国内经济机能并未修复到一个必要的接纳水平,而美元出海的投资投机管道在欧元和人民币竞争下其开口扩大的势头趋于减缓,这一矛盾日益加剧,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结局要么是形成新一轮银行倒闭潮和金融危机,要么造成难以承受的国内通胀,要么强行出海又会面对美元贬值压力、系统投机风险及对美元地位的重大冲击,届时万一与庞大的政府债务压力发生共振效应,美利坚的经济大厦一不小心就会哗啦啦垮掉。为此,美国有关主导性力量必然权衡上述三方面风险进行路径优化,笔者倾向于认为,寻求与人民币的协同配合才是美国唯一的选择,虽然这很可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对美国领袖地位的影响,但实属形势所逼,大势所趋——问题是美国是不是会选择这条理性之路呢?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走上一条遏制中国崛起、强行维护自身领袖地位的道路。美国页岩气革命采用国家创投模式,后续资金的涌入是其生命线,所以遏制美元霸权既是抓住了要害,也引发了决战的提前。中国的人民币全球化战略对中美双方的重要性至少在当前不是对称的,属明显的进攻型战略;同样,美国作为能源大国染指和操控中东、中非等能源焦点地区,对中美的重要性也是不对称的,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能源命脉。高手对局无须出手,攻防多以布局角力,此真所谓“未战而先胜”。
四分五裂的世界对美国有利,G7没了俄罗斯和中国,可拭目以待英德扩大分歧和欧盟走向解体。同样,各类国际间组织将进入选择性崩溃时期,这个“体”那个“盟”,这个“会议”那个“协议”,各类国际间合作机制面临有组织和预谋的生存挑战,WTO也许可算是典型一例。全球政治结构有很大的可能性在两三年内就会沧海桑田,裂变后必然逐步形成少数几个阵营,届时对谁更加有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需要对此有战略认识,努力引导促进形成对自身有利的政治新结构和阵营。
从远看,未来30年,美国将面临总额30万亿美元的遗产继承,这将涉及数以十万计美元的政府税收。今年3月,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the 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以22:10通过了永久性废除遗产税法案,美国存在了99年之久的遗产税(estate tax)又出现了消失的征兆。以上在内的种种事实表明,如果共和党人能在2017年掌管白宫,这项法案就将成为可能。每年将使约5500个家庭受益,他们可以避开高达40%的遗产税。这将使美国政府在未来十年之内收入减少2690亿美元。美国大资本家、大资产者的力量将得到飞跃性的提升,至于减少的政府收入由何弥补,具体答案应该会恰好符合前者的军事扩张欲望。
从近看,未来3年是美国“收割”中国的关键企图期,中国将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必须做好深入而充分的准备。不过形势相对比前几个收割周期更为有利的一面是,目前美元货币独大垄断的霸权先受到欧元的削弱分流,再于近几年被人民币软刀子慢割,其势已完全不比从前,美国赖以“收割”的“强势升值”这把刀已经钝化,从近期看,一方面美元相对严重缩水的大宗商品总值和全球衰退后的经济总量而言存在过剩压力,另一方面欧元以及人民币的崛起进一步加大了美元过剩压力,美元“强势升值”很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持久。
美元霸权帮助美国的不仅是称霸世界,更透彻地说应该是帮助美国建立起一整套赤裸裸地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财富、剥削他国、奴役各东西方民族的功能系统。美国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逐利动机和能力的经济机器,承载着美国所特有的、如今日益成熟并走向极端的、凌驾于当代人类共同和核心利益之上的血腥资本的传统,呈现出一个资本主义的文化基因与新世纪科技革命仓促杂交产物的峥嵘面目,并且在全球化、民族国家协作、国际和平、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暴露出与历史趋势和人类利益背道而驰的自私本相。美国国家机器为资本强权掌控,为资本利益左右,这才是决定美中冲突的关键;跨国强势资本必须遏制来自中国的利益挑战,这才是产生中美冲突的根源。创新不是核心的国家道德,老大老二之争无法揭示大国博弈的本质,美国的表现足以证明其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直国家,这个国度正在加速没落。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是不是真地衰弱不堪的地步了呢?过分的轻敌也许是一种危险的倾向。比如,对于美国经济的“空心化”现象需要辩证分析。无论实体经济外迁还是内迁,都不是决定一个领袖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只有结合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一体化、跨国社会化分工加强、资源能源分配结构发生深刻调整、技术对经济的替代效应增强、世界货币控制权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科技创新中心区域进一步分布演化等因素,才可以对大国实力的演变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比如,在全球资源整合深化和技术革新加速的形势下,美国对国际能源资源、知识产权和前沿技术定价权的控制力仍一家独大,对国际金融资本及金融秩序的把控能力仍远超其他国家,全球技术和学术中心的领导地位仍难以撼动,对于重要制造业核心技术、关键生产环节的控制一点也没放松,这些都表明美国对于全球产业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力、把控力虽然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但总体上仍非常强大,其整体国家力量不会仅仅因为空心化问题就可于一朝一夕挑战。
为此,中国在全球深入推进自己的各项国家战略,需要情形认识自身是有着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具体推进过程中既要有巨大的资源投入和利益让渡,也要有必要的杠杆意识和绩效机制。比如在国家合作层面的博弈之下,系统强化对于目标国家最有影响力的权势集团的说服和柔控制能力,通过尽可能合法、合理、合适的利益注入协同步调,逐步培养能为我所用的院外势力。为此,既要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利益格局,还要形成规范的策略制定和价值评估流程,并且打造专门的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
再比如,从练好内功的角度出发,中国改革的一个重大任务是破除官本位意识,非此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能力创新基础。各级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只为领导服务、唯以上级是从,何以产生创新基础和创新文化?以此行政体制主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结局、绩效堪虞。 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各职能及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项具体业务之间并不孤立,而是有千丝万缕联系,非行政强权寡断所能左右,估计推进具体事务必然难以奏效,唯政治、行政体制改革齐头并进方为良策。
第四,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未来的全球博弈形势?
在笔者所述的“双大陆”全球地缘世纪新格局中(见拙作《“一带一路”的战略提示——全球进入“双大陆”竞争时代》),各大洲、各大洋都将围绕“双大陆”竞合形势而重新定位,其足以形成一个综合而庞大的战略研究课题,进而作为智库成果为全球政治家、企业家的战略决策,及相关的战略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基础和趋势视野。比如,非洲在亚欧非大陆中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欧腹地,环地中海地区将成为仅次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第二大陆港枢纽积聚区,而黑海里海及部分高加索地区可能占据第三集聚区的位置。此外,在“双大陆”格局下,北非和中东的沙漠地区可望有基于互联互通新形势和新技术的全新发展定位和机遇。比如随着全球“双大陆”地缘格局的深入演进及其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化,预计中东地区部分将于20年内建成发达的互联互通网络枢纽体系,并于东南阿拉伯半岛发展出若干陆港城市。如今在中东的乱局,很难说没有大国对上述战略预期的背后考量。
第五、中国的文化自信是诸多事业的顺利推进的根基
阳明儒学有大乘度人胜于度己的宗教基因,中国目前的新道统所指,似可加深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家群体对于新全球化、决策组织责任、政党利益前提、东西方融合、利他利我平衡、人类安全意识、国内和谐局面等方面的理解和后续行动方向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最有希望从美欧手中接过人类文明征程的接力棒,根本原因在于源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并在数千年历史进步长河中绵延不息、日渐光大的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仁爱和融、天下一家、天人合一,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基因的核心价值所在,也为二十一世纪在核毁灭、环境奔溃、物种灭绝、资源断供等阴影笼罩下人类协同共和走向新生的伟大进程提供了唯一路径,这是一场以文化力而不是武力和利益为支撑的、真正强调全人类同种同根的宇宙时代的文化更新和爆炸,是唯一能让几乎不可控的、由新知识信息机制引领的科技进步为人类系统合力所约束和把控的机会,也是一次单向度的、以历史的数据化机制来平衡新数据化海啸的人类内在生存逻辑所决定的社会进化之旅。
数千年以降,不同水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实为儒家传承的思想本质,其于向社会求的“功利”与向内心求的“空寂”之间挣扎摇摆,便有了爱自己之“仁”、爱社会之“仁”、既爱自己又爱社会之“仁”的分门别类和交错变迁,但总体呈现的是一个日益个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虽然在中国文化传统浸润中的商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技术创新社会的知识分子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乃至“异化”,但是在出世与入世、功利忙碌与闲暇空寂之间的中庸之道始终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主题。当今中国指正群体的儒学素养和文化积淀都令人欣慰地体现出在出世与入世、功利忙碌与闲暇空寂之间的一种平衡与和谐。
最后再作一个内部判断,当今执政法度,能够结合当前中国所处的治乱兴衰顺逆周期轮回的特定阶段,因应时势于文武二途中酌情选择,可称是文武之道张弛有序。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颇见秦时法家风范,正符合整顿社会风气的要求;同时强力反腐败、去暴政、促民生,再次验证了儒法同源,皆一个仁字;于国际战略方面,远交近攻,纵横捭阖,则又显出纵横家的功力;倡导世界和平、合作共赢,又可算是一力秉承墨家理念;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给市场松绑,则体现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家精神。这也奠定了中国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参与全球博弈和把握历史性机遇的重要基础。
作者顺风,名吴波,九三学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副主席,高端人脉社交网络“极地圈”创始人,微创新工场创新辅导员,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专家成员,哈佛商业评论、中欧商业评论、人民网专栏作家。创立全息互联网理论,出版《长尾革命》、《互联网帝国》、《顺风新博客论》等,个人著述累200余万字、古体诗词800余首、楹联百余副。最欣赏:前秦王猛。个人微信:shunfeng691382868 QQ:69138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