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7.3)日晨,翻检到“东里文集 序纠误”一文(doc.1507Kb) 修改日期为2012.2.20 16时06分,说明在此之前已经从网路下载于文件夹之中,发现颇多讹误,作了部分订正,未曾完成发表过。当时下载内容:
東里文集 (明)楊士竒 撰
东里文集二十五卷,东里别集圣谕、奏对、代言三录,明杨士奇撰。
杨士奇,名寓,号穀轩,以字行,江西泰和人,生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卒於明正统九年(1444)。曾在湖广各地做过塾师多年,建文初以史才被薦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永乐中为内阁学士,参预朝廷机务。明成祖北巡,常命士奇留辅太子。明仁宗即位后,士奇以东宫旧臣被擢任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任首辅。在仁宗、宣宗两朝和英宗初年,他甚得朝廷信任,担任首辅达三十年之久。因他曾与杨荣、杨溥同辅朝政,所以历史上並称“三杨”。他以居第在西,称“西杨”。自正统五年(1440)以后,宦官王振篡權,士奇年事较高,已无力压制奸邪。再加上他的儿子杨稷在泰和杀人夺产,荼毒乡里,被捕下狱治罪。晚年,他就在这种困窘的境况中衰病而死,终年八十岁。在明朝初年的文壇上,杨士奇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继承唐宋古文,学欧阳修文,“得其髣髴,故郑瑗井观琐言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杂录叙事,极平稳不费力”(四库全书总目)。明廷内阁翰林院沿龚(?袭)其文体,形成台阁体,因而人们把他作为台阁体之祖。杨士奇著作宏富,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文渊阁书目四卷,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与黄淮等编)。
杨士奇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亲加选择,由其子杨道编定东里文集二十五卷及圣谕录、奏对录、代言录。文集有杨士奇请黄淮作的序,刊於正统五年(1440)。圣谕录有杨士奇自序,刊於正统七年(1442)。东里全集则是后人续编的。万历四十六年杨士奇五世孙杨守一,康熙十七年六世孙杨臨皋、杨贞叔,光绪三年十三世孙杨觐光均续刊补刊过。
●少師東里楊古文集序
天生間世之□必予之以清明粹溫之資際夫重熙累洽之運發為事業參贊經綸輔成國家之盛著為文章宣金石垂□簡以彰文明之治夫豈偶然哉觀於令少師東里楊古主奇可見矣古江右西昌宦族蚤失怙奮志卓立讀書數行俱下既冠涉送湖湘漢沔所文鴻儒碩主所談道德仁義而所受清明粹溫者飬之直而資之湥芳潤內融彪炳燁乎外見濡豪引紙才追古伯於是聲名洋溢受薦而□際遇太宗文皇帝正位宸極建內閣以嚴禁密古與淮等七人首膺找擢之命典中祕兼知外制歷事四聖熙洽之朝凡大論議大制伯出古居多肆莫餘力帝及應世之文率皆關乎密教吐辭賦詠沖澹和平渢渢乎大雅之音莫可謂雄傑俊偉者矣古之立心制行本之以忠貞亮直持之以和厚謙慎以故清議咸歸重之洪惟我朝自太祖高皇帝肁開文運儒雅彬彬輩出以古述伯徵諸肯烈頡頑下上能幾人焉方之當時齊驅並駕復幾人焉謂之間世之□莫信然哉淮也孱弱無侶旦夕相聚處聆笑語接矩範裨益良多属以抱疾怠事上疏乞骸蒙思賜歸調息旋軫之後零泥迥隔離羣索居荒落殆甚古不遐喜貽書以文集序見属輒以平普之所知古論之共推杳序述如右普昌黎之文李漢序之歐陽之文蘇軾序之交煇送映於千百世之遠淮豈知言者哉古命也莫奚敢辭正統五年歲次兼申秋八月既望榮祿大夫少保戶部尚書兼
武英殿大學主永嘉黃淮序
扫描拙编《黄淮文集》457、458页“加工”成如下图:
校对该网路下载黄文简淮公序,发现网路版输入时将许多字搞错了,特地纠误,以正“视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