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楼市现状与投资者彷徨


27日股市大跌后的“救市扶伤”并未带来真切的“政策牛”。

 

昨日(30日)股市再现震荡怪现状。截至收盘,沪指跌83.44点,跌幅2.20%,报3705.77点,成交6160亿元;深成指跌427.15点,跌幅3.33%,报12395.92点,成交5407亿元;创业板指跌132.67点,跌幅4.92%,报2561.19点,成交1381亿元。

 

这一揽子数据让套牢的投资者心乱如麻。虽然政策面不离不弃地宣示救市,但资本市场是资本场而非福利场,政策性输血是稳定股市运行,而非一定促其“牛到底”,这不符合资本市场的节奏与规律。因而,被6月份大牛市而吸引拴在股市上的投资者,要做好熊市咬人不得不割肉的心理准备。而这,也是理性投资者必须承受的代价。

 

未来股市如何?谁也无法预期。但是,股市在4000点左右震荡,应是后市主旋。中小投资者,面对动荡不安的股市,将会陷入彷徨期。

 

股市如此,楼市若何?每月公布的70城楼市数据,其实都在叙说着一个故事,一线城市行情还好,其他城市楼市并不乐观。虽然一线城市不时爆出“地王”再现和天价楼市新闻,也不时出现人们排队抢盘现象。但是,一线城市的楼市之春,掩盖不了中国楼市的整体颓势。即便是3.30楼市新政的催化,中国楼市热火朝天的时代过去了。

 

从楼市到股市,虚拟经济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新常态下调结构的系统改革,决策层有节制到不时释放的降息降准货币信号,不是让投资者涌向楼市股市,而是希望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调结构的战略目的,中国只大不强的制造业,需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推进。

 

现实是,有目的的财政政策释放和货币政策宽松,不可能沿着行政命令而直达目标,而是经过市场过滤和考验。因而,政策理想化就发生了扭曲。扭曲的资金流,往往通过股市、楼市折射出来。两大虚拟经济,无论冷热都会引发投资者敏感反应,从而形成倒逼决策者的市场氛围。市场配置资源是理性的,但在一段期限内,市场配置资源又是扭曲的。因而,决策者的战略指向也许是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因为市场反应又不得不耗费改革成本和行政资源,策略性地应对虚拟经济。楼市多年来的楼市宏观调控和“国家队”倾力救市,皆是如此。

 

洞悉改革难题和市场现状,不会误读决策者在楼市和股市上的一揽子举措。决策层要调结构、稳增长和惠民生,必须要稳市场、稳人心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须知,无论楼市还是股市,中国人可谓深度介入--楼市硬着陆,宏观经济遇险,全体购房者特别是那些背负房贷月供的“房奴”们更加遭殃。股市失血不救市,亿万股民的投入将化为乌有。让政策面走开,让市场作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对此番中国救市加以肯定,认为这是政府的应尽之责。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通用的,但市场经济的法治水平有高低,市场经济的治理能力有高下。因此,美国、日本和欧洲可用量化宽松(QE)的一剂药疗治资本主义的体系病,但中国必须采用复方疗治的多手段多工具。毕竟,中国市场经济的诸多要素还需完善,亟需通过改革提升中国的市场品质和治理水平。楼市和股市,在改革中发生转型和震荡,自然就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

 

    不过,中国的确没有更多的投资创富渠道。储蓄率,太低;民间借贷,风险过高;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公众只能在政策面的左右下去追逐楼市和股市。投资者蜂拥而来,容易造成市场失控,政策性调控又必须兼顾市场原则和投资者利益。这是中国楼市与股市的真问题--但楼市在政策点刹式的调控下已经陷入徘徊,股市亦迎来后市震荡。让投资者陷入彷徨期固然不好,但投资者面对复杂市场适当冷静彷徨也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