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应以成人的姿态站立


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

弹指一挥间,香港已走过18年的回归之路。18岁意味着成年,成年对一个人来说是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亲人的养育、监护,承当起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三加弥尊,加有成也。”香港回归18年的庆典是一个成人礼,纪念香港走向成熟,这也是我们对香港最美好的祝福,祈愿香港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18年走来不寻常,从一开始,就有人不看好香港回归,预测香港回归后会“玩完”,各种崩溃之论惊悚耳目,大量人财物逃离香港。然而,18年后的今天,香港没有“玩完”,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全球促进贸易报告》指出,香港在全球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二;其全球金融中心的位置仍然稳定在世界金融中心第三位,紧随纽约、伦敦之后;是亚洲重要的直接外来投资目的,2014年,仅次于中国内地;香港依然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认定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连续二十年蝉联第一。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非典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等冲击。在这期间,中央政府在香港经济下行低迷之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香港走出经济低谷、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动。不能说香港发展完全符合所有港人的期望,香港人对香港经济的失落是显而易见的,但绝不能说“玩完”,香港的发展18年历程证明“一国两制”不是最坏的选择。

主权的回归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自然融合,经济的繁体也不代表身份的自然认同。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两个相爱的人结婚,也有可能因“性格不合”而貌合神离。回顾香港回归18年的历程,我们会发现,香港人的中国认同感、归属感并没有想象的强烈,某些时候、某些方面,还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抗拒感。

香港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大陆人有比较强烈的抗拒心理,大陆人在他们眼里被视为“蝗虫”,这些年频频发生的小孩溺尿事件,围攻水客事件,甚至包括上升到政治诉求的“占中”,能折射出来。

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成因,排除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不谈,一者,香港为了吸引大陆游客,开通自由行,曾拉动了一度疲软的香港经济,但太多的游客涌入香港,也在挤压其生活空间。以地铁为例,每天经过深圳各大口岸赴港的不少于50万人,这对于香港这么狭小的空间和繁忙的公共交通将是多么大的压力,其拥挤可想而知。而且内地人赴港无形中抬高香港人的生活成本,包括房价、房租和日常消费,这都是香港人能够真切感受得到的压力,香港人对大陆人的部分反感由此而来。

二者,双方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冲突和反感的原因。不能不正视,香港是一块曾经的英殖民地,它独自经历了上百年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强烈的本土意识,文化和规则与内地有较大出入,观念和行事方式总有差别,很难在一朝一夕互相理解与融合,这些不时表现在内地游客与香港人的冲突上。

三者,内地人对香港人的恩主心理也是令港人抗拒的。一些内地人动辄就说香港系内地养活,供水、供电云云,历数内地对香港的种种好处,斥责港人数典忘祖。事实上,在香港没有回归之前,乃至在晚清民国时期,香港是靠内地养着的吗?没有,香港从一个不毛之地,经过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形成现今格局,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港人自己辛勤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依靠内地的恩赐。倒是在内地困难的年代,香港给了内地莫大的帮助,至少香港接受一百多万的逃港人群,让很多人免于饥寒。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经贸交流日益增多,这种交流是互利互惠的。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供水、供电乃至蔬菜肉禽等的供应,其中或许有某些特殊因素,也是基于互利的贸易规则,动辄对香港执恩主心理,甚至天朝心态、中原中心主义的意识,人为地制造依附心理,是令人反感的。

无论是资源挤压,文化碰撞,还是恩主心理的冲突,无助于调和两地,只会让裂口越撕越大,彼此越走越远。特别是香港回归一代,他们可能没有经历殖民历史,却最有可能向往殖民历史,那是一段自身无受害的黄金时代,成为内心的乌托邦。他们越认同香港原本的价值观,就越可能排斥内地的价值观。

如果说,过去18年,大陆将香港视为叛逆的孩子,处处有一种“管教”、“规训”的冲动,那么现在,香港回归18年了,应该视其为成年人了,而视其为成年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他,平等的对待他,给他应有的自由空间,少一些干预,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主流-支流”、“中心-边缘”思维,多一些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态,让香港以成人的姿态站立,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