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别人的施舍。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曾对中国有过巨大的援助,这是投资不是慈善。可是他们说过一句中国要感谢吗?而日本则不同,一些日本媒体近来发表文章,企图偷换概念,将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等同于对中国的战后赔偿。
8月13日,《日本经济新闻》刊登题为《日德处理历史问题的不同点》的文章称,由于德国进行了反省,与法国等周边国家达成了和解。中国和韩国则将日本的态度视为问题。其背景是如何承认和面对“过去事实”。在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等在事实基本上确定,而在东北亚,南京大屠杀事件、从军慰安妇等问题,围绕规模、背景、性质等还在持续议论。
该报援引日本外务省官员的话说,日德“以不同方式处理了战后问题,单纯比较并不恰当”。日本“仿效了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方式”。包括大多数签署国放弃了对日赔偿要求的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以及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的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等。
根据《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之后,日本实施了总额为3万亿日元(约合375亿美元)以上的政府开发援助。其背景是,1972年中日签订外交条约时,中国决定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而日本承诺经援协助中国经济建设。这项内容虽然没有公开,却是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与日本政府首脑之间的默契。
舆论场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虽然同中国关系错综复杂,经常剑拔弩张,但是在对华援助似乎是慷慨的。2000年一度达到2470亿日元(约合19.8亿美元)这一最高水平,但后来逐年递减,到2011年的对华援助款只有994亿日元(约合8亿美元)。这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他们嘴上从来不认罪,但行动上却可以作出某种表示,前提是不要丢面子。
的确,当年中日建交之时,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政府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历史问题还是很感激的,而且内心也知道自己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因此愿意以各种方式给予援助。其实,这种政策是一贯的,从当年日本与韩国建交到几年前进行的日本与朝鲜建交谈判,日本均依据这一原则。
但日本对华援助方面,有些问题是许多人没有搞清楚的。事实上,一国对另一国的援助与赔偿是不相干的。至于日本人从高层到普通百姓内心是否真有愧疚,就另当别论了。但有一个问题是必需要了解的,那就是,虽然牵扯到诸如国与国之间的感情之类,但本质上,贷款行为都是基于经济利益。
例如,日本最开始时是希望中国能够有钱发展经济,东亚有个稳定的环境,他们自己好做生意;随着中国慢慢发展起来,这种援助,就更跟钱相关了,因为很大一部分,都回流到了日本企业,与此同时,中国也向日本出口了很多他们需要的能源。
在“失败论”之外,认为中国“不知感恩论”则有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人群。对华实施援助是日本媒体长期热心造势的话题。每逢出现中日外交摩擦,媒体总要把对华援助拿出来炒作一番。一位日本学者说到:“日本媒体的主要攻击点,是中国没有‘感恩的表现’;他们还诉诸悲情,强调对中国的援助都来自民间的税金,而承担这一税金的主体是日本的年轻一代。
其实,日本对华援助是双方的事情,既有日本给不给的问题,也有中国要不要的问题。换句话说,日本的援助绝不是对中国的施舍,更不是对中国的恩赐。如果日本人认为对华援助是对中国的施舍,就这么一点点资金,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其实中国不要也好。
更有人将日本的援助与当年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日本的援助是应该的。日本提供日元贷款,除了战略、经济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负债感和对中国放弃战争赔款的补偿心理,或者说,这主要源于对过去侵华历史的愧疚。
由于种种原因,日元贷款不能作为补偿战争赔偿资金,如果能的话,仅仅花去370多亿美元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