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逻辑之下的恶性循环(8月2日)
关键词:踢猫效应 欺人太甚 中国的泛神论
2015年7月下旬,丹麦海外自治领法罗群岛举行一年一度的集体捕鲸活动。此次活动,有约250头鲸鱼被赶往海滩上并遭到残忍屠杀,被杀害的鲸鱼的血将海湾染成鲜红色。被称为“血流成海”的画面极端残忍,让人根本无法直视。
我们在对其声讨的过程中,难以规避法国人喜欢吃的鹅肝、日本人喜欢吃的鱼,以及在中国已经形成传统的“玉林狗肉节”,或许还会有更为变态的食人族存在。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说的是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其实这是种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错误的表现。受到批评,心情不好本来可以理解。但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
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回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踢猫效应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所承受的所有惩罚,就如为什么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引发地球另一端的海啸?其中显然更多的是偶然性。只有爱较真的人才会以貌似严谨无懈可击的理论将其串连起来,去探究其中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制造并传播恐慌情绪。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七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贾春宝在1990年8月21日关于哲学主题的文章《中国的泛神论》中说:位于十等之首的王(自秦后应为皇帝)有真龙天子之称,不管这是自封的还是人民无形中的抬举,他就成了人间臣民的主宰。但他的生活也并非无忧无虑。他首先不得违抗后的命令,再有,须定期参拜宗祠中的祖宗牌位,他自己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皇族也是尘世的一个家族。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王(皇帝),他的行为须愈加审慎,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偶像──三皇五帝在那里。位于十等之末的“台”,人们也不必为他们的命运担心。他们自然也有可以“臣”的东西。
各种职业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偶像,这偶像便是他们心中推崇的神:木匠以鲁班为神,文人的神是孔丘,此外医生有医生所谓的神,皇帝有皇帝不得不敬重的神,就连花都有花神。
在不同的物种之间,由于力量悬殊、谋略差异,总是会出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每个人都有欺人的倾向性,甚至会不加节制地“欺人太甚”。当出现了称呼之分,职级之别,辈分之争,分工不同,甚至年龄、性别、情绪等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欺人所依托的理由,甚至会让人感觉“欺人太甚”。
当被欺负的人奋起反抗,给曾经高高在上,认为可以欺负别人是自己缓解被欺负所形成的内心压力,让自己得到再平衡的基本权利的人,就会感觉到反向冲击力。在让自己得到平衡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不平衡,别人又需要努力让自己求得再平衡。
自然划分阴阳,角色分出买卖,任何事情总是会有两面性,每个人都不希望被看到自己的脆弱与无助,总是渴望传导一种力量。不管是威严还是指令,都是对内心的一种压迫之感。
可以对谁说不?可以反抗你所承担的压力吗?当市场出现了消极的抵抗,当你的压迫造成了天怒人怨,你就势必会承受相应的代价。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当主要元素发生偏转,就会形成结构性变局。
贾春宝
2015年8月2日星期日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