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简称降准)的预期在这段时间非常浓烈,最新的预测来自汇丰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王然,他预计本周末较大概率降准50至100基点。
其实上周末市场曾一致预期降准,但是落空了,央行在本周采取了MLF(中期借贷便利,被戏称“麻辣粉”)+两次逆回购操作。就资金投放量而言,不可谓不多。两次7天期逆回购金额分别为1200亿,中标利率2.5%,“麻辣粉”则是释放1100亿流动性,期限6个月,利率3.35%。
这意味着降准正在渐行渐远吗?笔者认为未必尽然。
事实上,无论市场还是作为监管机构的央行都清楚当前中国面临的现状——资本外流和利率价格出现抬升。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3080亿元,至26.4万亿元;同时,7月末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下降2491亿元,至28.9万亿元,均创出数据历史上最大单月降幅纪录。而811人民币中间价改革造成的人民币急速贬值或许仍会引发外汇占款持续下降。
而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利率短端利率出现抬升势头,例如,Shibor隔夜拆借利率从7月初就一路上行,从1.1%左右一路升至1.8%以上,其余多数品种利率均有所上涨。
由此不难发现,央行的举措是旨在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同时平抑市场流动性偏紧状况,而且这种措施也有利于央行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然而由于逆回购(7天期)和MLF(6个月)期限较短且是“有成本”的,这种对冲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不过,央行采取逆回购+MLF措施给市场的印象是在避免使用降准。央行在今年上半年已经采取了三次降准,以引导市场利率适当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而刺激经济。方正证券研报指出,在此次股灾后,关于前期货币政策是否存在放水漫灌,以及货币流向虚体部门是否助推金融风险等问题一直有争议,而在目前经济的敏感状况下,降准的信号作用导致它可能会被理解成大幅宽松。这些因素或许在左右决策层的判断。
但是鉴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到来,外汇占款下降是长期趋势,笔者认为央行仍然有可能降准。不过这只是对资金流出的一种被动对冲,从而平抑长端资金价格,而非主动投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